2016年04月27日05:44 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一定会从商业银行体系内崛起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体系,这将是解决资产荒的根本出路。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银行由债权向权益的转变,来改变中国整个金融供给体系和供给结构。

  本报记者 王俊丹 上海报道

  2015年,银行理财起步10年以来首次面临“资产荒”的困扰,左手寻找资产投向,右手接纳迅速扩张的资金规模,两者如何达成平衡是最受关注的话题。

  “资产荒说到底是观念荒。”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杨再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资产荒下,第一可以往权益投资转,第二可以在市场上不断采购资产,通过策略的组合,来获得新增的资产。”

  在杨再斌看来:“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经济下行周期里风险逐渐暴露,如果找到一个产品把风险管住了,就是创新。”而这个风险管理手段就是债权向股权的转化。

  2015年浦发银行理财规模达到1.56万亿,相比2014年增幅接近80%,其中去掉结构性存款的纯理财规模接近1.2万亿。理财业务对应实现中间业务收入84.89亿元,同比增长2倍,中收排名位于同业前列。这项曾被视为浦发银行短板的业务,如今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6年浦发银行资管业务有三个主题:由债权型投资向权益投资转化,由经营资产向经营策略转化,由重视增量向增量和存量盘活并重。

  另外,杨再斌认为商业银行必须关注表面流动性宽松下隐含的风险累积,要能够快速调整表外资产负债表,以及产品体系、投资组合策略。

  债权到权益、增量到存量

  《21世纪》:“资产荒”是去年银行资管无法回避的现实,但同时资管规模也在迅速增长,怎么看待未来银行理财的投资机会?

  杨再斌:资产荒说到底是观念荒。商业银行理财资金传统的资产投向,如非标资产,已经不能满足收益率的需求,倒逼商业银行寻找非传统的资产储备。用一句话概括:债权资产少了,还有股权;增量资产少了,还有存量。

  《21世纪》:银行理财应该如何参与到权益投资中?

  杨再斌:强调一个观点,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一定会从商业银行体系内崛起一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体系,这将是解决资产荒的根本出路。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银行由债权向权益的转变,来改变中国整个金融供给体系和供给结构。这也是金融的供给侧改革。

  同时,权益投资也有别于商业银行从事的传统信贷业务。传统信贷里,银行更偏好国有企业,而真正做股权投资业务时,商业银行一定会偏好公司治理结构良好,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改变原来偏重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完全回归市场,由市场来决定资金运用投向,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配给,从而真正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1世纪》:权益投资与银行传统的投资理念不同,转型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杨再斌:第一,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信贷审批体制。由信贷理念向投资理念转变。如果管理体制仍沿用信贷模式,反而会加大风险。信贷和投资完全是两回事,投资看的是未来。

  第二,要从风险经营文化上,转变从业者的思维观念。

  第三,在组织结构上要用独立的机构操作,例如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

  最后,在产品体系上,机制改变之后,产品端也不能沿用期次型、预期收益率型的传统产品,要向真正的净值型产品转化。

  权益投资链条化经营

  《21世纪》:浦发银行怎么做权益投资?

  杨再斌:对于权益投资,一是资金端转向净值型。目前浦发银行正积极向净值类产品转型,计划2016年存量规模翻倍。

  二是资产端从两条主线切入。一条是纵向的业务链。以浦发的泛市值管理业务为例,浦发在其中的角色相当于为上市公司提供“产品”的供应商,在与上市公司谈合作时“产品加工厂”已经建立了,下游加工服务(银行传统的债权服务)已经成熟,我们需要做的是往上游延伸,例如从前端开始去收割原料(做定增)。目前多数原料都是上市公司从外面采购而来,因此银行还可以再往前端延伸,从种子开始种植(PE阶段)。

  目前上市公司并购成功率低的原因在于,都在寻找现成的原料,但对于原料供应商来说,完成了初期的培育之后与其卖掉不如自己加工,卖的价格也难达成一致,自己种植的成功率会更高。

  另一条是横向的行业链,同时对应多个业务需求方,不至于让手中的资产落空或缺乏可控的风险化解途径。通过这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产业链整合、业务链协作、股权债权的非标准触发以及全产业、全周期、全利益相关整合,创新商业银行经营形态。

  《21世纪》:2016年浦发银行资管业务的具体策略是什么?

  杨再斌:债权投资转向权益投资有四个方向:一是存量的债转股,即把存量的信贷资产转成股权资产。中国金融资产集中在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债权服务,这造成金融供给体系中,融资以债权为主,企业、政府负债过高。应该扶持真正有前途、有市场、科技类的企业债转股,改变它的资产负债结构。从银行角度来讲,债权转为股权,实际上也会改变商业银行自身的行为。以债权进入,会对企业的负债成本溢价,持有股权置换会希望债权成本越低越好,通过企业发展带来的股权投资收益获得利润。

  二是基于增量调整的股权服务,即企业新增项目融资结构改变,通过股权融资替代债权的融资方式调节企业资产负债表。其实这类业务银行理财已经操作多年,就是所谓的“明股实债”。

  三是原始性股权投资,类似PE,寻找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扶持这些企业成长。

  四是定增、并购。

  除了权益投资外,从经营资产到经营策略,即通过策略的组合,采购市场上已有存量资产,形成新增资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市场化资产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多,银行需要发挥组合能力来整合配置。资产相当于药材,银行就像“老中医”,把多种药材配置在一起才是能治病的药。

  另外,重点要盘活的存量有三类,第一类是市场上已经形成的,第二类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第三类是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里的存量资产。三类都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流动性表面宽松背后风险累积

  《21世纪》:回顾2015年,银行理财整体上看面临哪些风险?

  杨再斌:国内资管市场面临两个风险:一是表面上的流动性宽松隐含着流动性风险的高度累积;二是在没有明确规则的情况下打破债券刚性兑付,引发国家信用体系崩溃所带来的信用体系重新定价风险。

  国内资管市场的盈利点趋同,在资产价格下降,市场流动性表面宽松的情况下,资管机构普遍转向赚资金的钱,模式包括加杠杆、委外投资、缩短资金久期等。不同于国外金融市场的分散化,中国的环境是金融资产90%集中在商业银行。在大家对市场走势判断一致的情况下,一旦资金紧缺立刻出现“剧情反转”。现在市场流动性风险已经高度累积,我认为将来或会有一批机构死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

  关于第二个风险,首先强调打破刚兑是应该的,但要有前提,前提是尽责,充分履行受托责任。如果没有充分尽责为前提,打破刚兑会变相鼓励一些机构变成逃债的工具,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当类似现象蔓延,且法制体系下没有完善的规则,社会信用体系可能面临危机,导致信用体系重新定价,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系统性风险。我们迫切需要尽快建立打破刚性兑付的监管规则和信用评价体系,避免无序打破刚性兑付引发信用体系重新定价的风险。

  《21世纪》:如何理解目前的流动性风险累积?

  杨再斌:流动性风险累积,加之传统观念没有转变,资金拥挤在传统的资产中打转,造成现有信用风险定价体系扭曲。表现在房地产债利率和国债利率等同,企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同(同期限的信用债和同期限的银行存放利率差不多)。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先是放开资产端,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了资产端价格波动,但是对资金价格的波动还没有切身体会。这几年银行习惯资金价格一直往下走,当忽然出现波动,很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基于对风险定价问题的判断,要利用目前市场资金宽松期,快速调整表外的资产负债表,产品体系、投资组合策略都要迅速做出调整。

  《21世纪》:怎么调整?

  杨再斌:从根本上说,是建立起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机制和动态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具体来看,第一可以利用同业、零售等进行理财期限调整,通过不同产品调整久期结构;第二可以通过不同种类产品的转化,扩大净值类产品规模;第三通过投资组合策略,加强流动性资产的结构调整。

  (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

责任编辑:孔瑞敏 SF16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