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6日01:16 每日经济新闻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成都实践:借互联网跨时空整合资源 推“电商平台+专合组织”模式

  每经记者 江然

  一年前,成都蒲江一家土特产企业负责人李兴强还盘算着如何借参加电商巨头对接会的机会,搭上“农村电商”的快车,为即将上市的水果找到一条更好的销路。一年后,以蒲江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已席卷多地。

  2015年夏天,国务院批复上海等9城市获准内贸流通改革试点,四川成都作为唯一的西部城市位列其中。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试点城市需结合自身特色,在流通创新发展促进机制、市场规制体系、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围绕“城乡流通一体化”这条主线,成都在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作出了一系列尝试和突破,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地方主政者看来,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个缩影,所涉及的领域绝非几个部门就能解决,也无法仅凭政府之力就能完成。从内涵到外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都任务艰巨。

  “试点时间只有一年,目的是通过试点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找准方向和突破口。”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并不是一年就把内贸流通制度改革完成,毕其功于一役。”在其看来,供给侧改革大幕开启,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在不同的阶段,政府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成都的做法,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把政府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合拍联动。”

  在地方主政者心中,改革落地的逻辑当是如此。“政府在改革过程中要首先找到流通业转型升级的痛点,才能找准改革创新的切入点。”

  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引擎用“互联网+”武装流通

  时间不等人,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然过半。除了以蒲江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以成都新都为代表的“互联网+农村市场”、以金堂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互动”两种农村电商发展模式也在逐步探索建立之中。

  实际上,“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引擎,打造‘互联网+现代流通’,是成都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实践中,对建成城乡一体内贸流通创新发展体系的尝试。”

  在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武装流通,将大大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同时也给老百姓带来更多便利和实惠。”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未来将逐渐改造提升‘公司+农户’的模式。”上述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平台+专合组织’模式有可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组织方式,因为它具有跨时空充分整合资源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自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以来,已建设省、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示范镇14个及试点村30个,镇村服务站(点)300余个;充分发挥农村电商联动三大产业、服务两大群体(城市、农村消费者)、畅通双向渠道、促进创新创业的引擎作用,联通“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

  实际上,农村电商也促进了“互联网+城乡流通”创新体系发展。在此背景下,成都涌现出一批以“互联网+农业生产资料”为代表、以“互联网+日用品”为代表的创新型农村电商企业。

  哈哈农庄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这家公司依托新都化工强大的农村营销网络,以“互联网+实体门店”为基础,整合企业前期开设农村农资店网点资源,打造“理财+化肥”全新模式,叠加农资下乡、农村金融、便民服务、日用品销售、娱乐(游戏)、物流配送等线上线下服务功能。目前哈哈农庄已在全国20个省份开设了3750多家O2O门店,2016年将实现全国O2O体验店达到30000个。

  在“互联网+”劲风吹拂下,农业电商已是地方经济谋求发展的利器之一,对于农产品进城而言更是如此。而在电商的“催化”作用下,2015年,成都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704.5亿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5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6.2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5.2亿美元。

  以互联网众包为切入口探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2014年,人人快递刚刚为人们所知。外界对其质疑多停留在是否具有相关资质、该如何监管等问题上,甚至有地方因监管难题而叫停其业务。如今,这家公司却成为互联网众包领域的龙头。

  这家把同城快递做到极致的公司,通过信息化组织,把看似无效的交通出行变成了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源。一方面,这种做法减少了基础设施压力、城市拥堵、污染排放等问题,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消费者的出行成本。

  人人快递带来的革新,至少是未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打开了一扇门,可以进一步突破。”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这也恰恰是成都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中的创新之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提到的一个重要试点任务,就是“探索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要建立以行政管理信息共享、社会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为核心的内贸流通信用体系。

  实际上,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上,成都已率先做出尝试。目前,成都建立了大数据管理局,统筹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还制定了一套企业征信、评价标准和法规,建立了互联共享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实现了全市44.8万户企业、78万余户个体工商户市场主体信息全覆盖。

  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政府主导的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则和标准,“信用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再利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

  眼下,成都在构建城乡一体监管执法体制时,也采用了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合一”的管理模式。“‘三局合一’是改革的重要步骤,但也要借助社会信用体系进行多元监管,发挥行业协会、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力量,形成现代治理体系。”上述人士称。

  随着发展,城乡流通设施建设模式也在创新。在经历了传统商贸、跨区域的大型集散批发市场、社区菜市、生鲜超市后,成都亦将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纳入公建配套。更重要的是,成都也意识到,信息基础设施也将是未来重要的城乡流通基础设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接下来,成都将启动建设100个城市社区生鲜农产品电商配送终端设施(电子菜箱、移动生鲜农产品提货站等),还将在多个试点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放、管、服”的成都实践

  “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保障,使城乡流通秩序健康发展。”探索建设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背后,是地方主政者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思路。

  在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供给侧改革大幕开启,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要走在市场化改革的前列,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先导性作用。

  在这一创新过程中,政府转变职能势在必行。关于简政放权,李克强总理提出“放、管、服”三个字:放得开,管得住,服务好。对此,地方主政者早已开始实践:放是基本取向,管是治理能力,服是角色转换。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目标,就是服务于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根主线。

  值得注意的是,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新正在成都百花齐放。

  比如,成都目前力推的“废宝”项目,就是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入应用到再生资源回收领域,通过互联网组织出新型流通方式:网上预约,价格透明,上门服务。据了解,该服务平台上线运营后,将占领成都市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注册商户达3万户,服务对象达300万个,交易规模达到30亿元。而如果在全国推广,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1300亿元。

  “原来回收企业采用租门面设回收点的方式开展回收服务,这种落后的组织方式将被取代,回收效率也更高。”上述商务委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就是流通的创新,政府要做的是顺势而为,支持这种模式创新。”

  实际上,在交通、配送领域早已有创新业态出现。“对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的问题,应本着引导其健康发展的角度,通过完善法律、规则去引导,而不能简单地用老办法规治新业态。”上述人士表示。在其看来,市场自有选择机制,一切应交由市场判断。政府需要做的,是发展普惠式金融、产业政策,让创新的种子遍地发芽,“只要有成片的创新草根和乔木灌木,未来就有参天大树。”

  这也是为什么成都主政者始终坚持给创新留出空间,就是要通过创新来倒逼政府的监管制度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要改的是不适应创新驱动、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