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3日05:33 中国经营报

  出行供需瞬息万变 滴滴“数据大脑”用预测来“破局”

  衣茉

  将“互联网+出行”做得风生水起的滴滴出行,提起与优达学城合作的算法比赛试题,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透露是供需预测。而这,正是滴滴出行乃至整个出行行业的核心问题。滴滴出行CTO张博透露,滴滴未来一定是一个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核心调度引擎的一个全程的交通枢纽、一个智能交通云。

  随着出行市场的逐步扩大,无论是从技术、还是营销,整个行业都有了质的飞跃。滴滴出行高级产品总监罗文在近期也谈到,补贴大战的确成就了滴滴出行早期的订单量。但是这一切正在发生转变,未来一定是技术和产品体验推动滴滴出行的订单量。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强调,“技术要通过挖掘数据实现‘预测’,而不能停留在‘监测’层面。”

  预测出行需求之后,滴滴平台可以提前调度运力

  2015年,滴滴平台上汽车整个行驶时间是4.9亿小时,累计行驶里程达128亿,这是滴滴出行一整年的行驶数据。随着巨大订单量的数据积累,滴滴出行似乎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出行的首选,其后台显示的城市交通实况,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交通实况的蓝图。

  如此大的订单承载量,已经反向要求滴滴的技术必须跟上订单的步伐。因为一旦出现错漏,就会直接影响出行体验。而一个很小百分点的优化,通过平台就可以聚集成庞大的势能,比如节约司机3分钟绕路、节约乘客10分钟拥堵,这些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在张博看来,从技术上,滴滴出行需要做到的是一个城市的“交通大脑”。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出行需求,并根据预测调度司机。”滴滴出行的技术目标是成为一个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核心调度引擎的全程的交通枢纽,并且建成一个智能交通云。他不仅能够做当前这一个时刻司机和乘客的全城最优匹配,还能够基于未来调度司机实现智能交通。

  不过,技术的改善需要一点一滴积累,而在最终完善之前,还需要过渡。比如近期,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表示,在用滴滴出行有时候会出现司机位置错误,或者导航不准的情况。而快车司机陈先生则表示,滴滴快车的地图在最近几个月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体验非常明显。

  其实,互联网出行跟传统的很多互联网问题区别较大。比如利用搜索引擎搜索iPad,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反馈的结果其实差别不是太大,而且即便是关键词没被找到,也可以弹出与关键词相关的词汇搜索。

  但是,出行这个问题就不一样。出行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打到车,要么打不到车,这是0和1的问题。因此,滴滴出行的算法挑战较大,因为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打到车是0和1的根本区别。

  因为出行本身的潮汐规律的特点,每天交通都会有早高峰、晚高峰和夜高峰。潮汐规律导致的供需矛盾使高峰期乘客打车是非常困难的,而平峰期司机接不到太多的订单。过去的城市都是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都是全职司机,在高峰期其实是满足不了这么多的需求,但是在平峰期又没有办法提高它的收入。

  除此以外,出行期间的价格变动,远远比电商等平台上的价格变动要频繁、复杂。出行价格每分每秒都在因为地点和时间的变化在变化。可能在5分钟之前,从中关村到五道口是非常顺畅的,但一场车祸或者天气的变化,整个交通就会完全不同。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用户庞大的需求面前,滴滴出行的业务增长较强势。2015年,滴滴出行总共完成的订单数14.3亿,2015年整个行驶时间是4.9亿小时,累计行驶里程达128亿,这都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据。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其对中国13个城市的4000多名乘客、320多名司机进行了调研,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滴滴出行市场份额最大。具体来看,滴滴出行安装率占比达80%,用户渗透率占比达78.4%,均在出行软件中占据绝对首位。

  供需瞬间变化,“预测”模型可提前匹配订单

  智能交通云的实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日,在滴滴出行高级产品总监罗文看来,目前滴滴出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则是如何平衡用户端和司机端,这个问题非常棘手。

  从籍籍无名到日订单超过1000万,滴滴出行只花费了三年半的时间,相比之下,淘宝订单从零到千万用了八年。而且较之电商的情况,移动出行渗入二三线市场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分析人士预计,三年后滴滴的日订单或许是现在的十倍,达到1亿。而滴滴出行CEO程维年初曾表达了对滴滴出行未来的预期——“3313”规划。即未来三年,每天服务3000万用户和1000万司机,三分钟内车到面前,它几乎成为中国互联网界最令人期待的拟上市公司之一。

  若想实现规划,需要在产品体验、营销等方面继续颠覆行业,当然,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来自科技驱动。滴滴出行,乃至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痛点十分关键:用户是否能叫到车和司机接单的积极性的平衡是最大的矛盾之一。大数据分析则是解决此矛盾的主要武器。

  目的地的方向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控制。比如在北京朝阳区的司机希望回昌平区的家,滴滴出行会设置昌平方向,自动接单昌平方向的单子。这样,能变相提高司机的承载率。

  如果当天汽车限号,司机可以根据需要把接单范围限制在五环外,有些竞争对手的司机在限号日都会成为滴滴平台的忠实用户。

  除此以外,目前滴滴大数据系统已经在研究预测模型,即在乘客发单的时候就能判断,这个订单的成交率有多少,进而计算出是否需要补贴,是否有司机愿意接单。不同订单对于不同司机的价值也不同,如果正好回家顺路,司机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会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地图的精确性也成为目前出行软件的痛点之一,当然,这也是中国地图电子化基础设施的问题。

  罗文坦言,不少地区还存在定位的问题,“目前我们做的解决方案是推荐接车点,”比如定位时会推荐你一个上车地点供你选择,可能是大数据进行分析的点,也可能是小区或者大楼的东南西北门,“我们现在还在深化这方面的事情,包括接车方向的预判等”。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