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1日04: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天津自贸试验区 新增市场主体超万户 三大片区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

  特约记者张梦洁天津报道

  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公司的总经理刘杰难掩内心喜悦。

  这家从事发动机短舱部件维修的外资企业,清关时间从原来的三个工作日减少到不到半个小时。

  “众所周知,航空公司飞机停场一天就会造成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民币的损失,并且会给公共交通及旅客造成不好的影响。”刘杰介绍说,受制度创新利好,该公司在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销售额提高了20%,运营成本下降了3%;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令其去年利润达到400万元,同比增长1倍。这只是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释放的一个缩影。由于政策利好和聚集效应的产生,去年全年,天津自贸试验区新登记市场主体达到1.41万户,同比增118.55%。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天津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天津自贸试验区共119.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其中天津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天津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三大片区原有功能进一步强化,初步实现了错位发展的初衷。

  目前,东疆片区形成了以融资租赁、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为主的主导产业,截至今年3月底,三大产业累计注册企业5819家,占注册企业总数的80%。以金融租赁为例,据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主任、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沈蕾介绍,其产业规模几乎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比重。同期东疆累计注册租赁公司1557家,累计注册资本达1559.3亿元,均在全国遥遥领先。

  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地带的中心商务区,也初步形成了包括创新金融、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科技互联网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而且,这里作为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业务的主要片区,已聚集了7家法人持牌金融机构,超过700家金融及类金融企业,覆盖基金、保理、租赁、资产管理、交易市场等几乎所有的金融细分行业。

  此外,经济总量最大的机场片区,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航空物流等为主的产业结构,2015年,该片区单航空产业产值就已突破710亿元。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以机场片区为核心的102平方公里天津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计划6月底前报审。”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主任、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兵表示,获批后,机场片区将成为全国第一家自贸试验与临空经济高度复合的区域。

  大量企业聚集的背后,是政府服务的提升。据了解,政府予以企业专家+管家式的服务。

  4月14日上午,天津自贸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排满了来登记注册的个人,正忙得不可开交的中心商务区管委会行政许可局主任徐斐抽空介绍说,按规定这里每天要完成60个企业设立的事项,否则工作人员就要加班,全程办下来企业有时一天就能拿到照。

  在中心商务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主任、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郑伟铭向记者介绍道,如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各类高标准、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机构后,企业所需的包括设立代办、财税咨询、资质申请、专利申报、审计评估等在内多项专业化增值服务,政府都可为各类企业免费提供,这种类似于“专家+管家”服务模式,只需“企业动嘴、政府跑腿”就可实现。

  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均已全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行政审批机构,承接了241项市级审批和服务事项,企业设立、贸易服务、资质资格等审批事项,都全部纳入自贸试验区各片区行政服务大厅办理。

  优良的管理,使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迅速。去年,天津全市GDP增速为9.3%,天津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所在的经济功能区地域面积虽然不大,但去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97.3亿元,占全市GDP的10.9%。

  其中,天津港东疆片区GDP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42%;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GDP达到153.9亿元,同比增长101.9%;天津机场片区GDP完成1530亿元,同比增长13.9%。(编辑:陈洁)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