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3日00:58 第一财经日报

  IPO打新收益 究竟有多高?

  徐远

  [打新收益看起来很高,但在市场机制面前,终究还是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并无二致。可惜的是,这么有效的机制,却排除在新股发行定价之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新股认购也就是“打新”,有了另一个别称,叫做“打板”。热爱篮球的同学们别误会,这不是打篮球时的打板投篮,而是新股上市之后往往连续多个涨停,所以打新成功相当于是“打板”了。

  2014年6月IPO重启以来,由于规定首日涨幅不超过44%,次日以后又受到涨停板限制,上涨的力量使不完,因此接连多个涨停板。简单统计,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6日共有321只新股上市,首日全部封在44%的上涨上限,无一例外,平均打11.8个板(含首日涨停板),平均累计涨幅352%。如此整齐划一的单边上涨,真是叹为观止。了解市场机制的人都知道,市场要交换,就要大家观点不同,有买有卖,有涨有跌。这样单边的上涨,真让人怀疑是不是市场里的现象。

  看起来,打新的收益真的很高,打新和篮球打板入筐一样酸爽。不过,这表面的高回报,不一定能落入囊中。再高的回报率,也得中签之后才能拿到。而新股上市之后的高涨幅,必然吸引更多人来打新,势必降低打新的中签率。

  比如说,2015年11月IPO重启以来,截至2016年4月6日,沪深两市共发行上市52只新股,上市后平均连拉13.5个涨停板(涨停板打开之前的连续涨停数),上市后20天平均回报366%。3月22日之后上市的7只股票,还在继续拉涨停板的过程中,涨停板还没有打开。不过,这52只新股的平均网上申购中签率,只有0.14%。用中签率乘以涨幅,就可以计算出每只新股的实际回报率了。这样计算,这52只新股的平均打新收益为0.68%。这样一看,就没那么诱人了。

  图1计算整理了2006年以来每个月的平均新股涨幅和中签率。2014年之前,新股上市首日不受涨停板限制,新股涨幅就是首日涨幅。2014年6月之后,首日涨幅限制在44%,然后经常多个涨停板,新股涨幅为截至涨停板打开那一天的累计涨幅。

  图1显示,2006年以来的三轮IPO大潮,中签率和新股涨幅呈明显的反向变动的关系。2006~2008年,以及2014年以来,新股涨幅较高,但中签率都比较低。2009~2012年,新股涨幅较低,还伴随着破发潮,而中签率则比较高。

  新股涨幅和中签率的反向关系,意味着打新的预期收益可能就比较稳定。这一点在图2中得到部分验证。2006~2012年间,打新收益围绕着0.24%的平均水平波动,最高达到1.65%(2007年10月),最低为-0.26%(2011年4月)。

  2014年6月IPO重启以后,由于增加了首日44%的涨幅限制,上涨的劲头受到压制,首日之后跟着许多个涨停板,累计涨幅大幅增加。这样算出来的打新回报,平均在1.5%左右。

  这个打新回报高不高?一轮打新大概需要不到20天的时间,一年满打满算打20轮,0.24%的打新回报折成年率就是4.8%(乘以20),和理财产品的回报率差不多。即便是0.4%的打新回报,折成年率也就8%。当然,看起来,市场还是有效的。新股的高回报,吸引了众多的打新者,压低了中签率,这样打新的预期收益就下降了,直到跟理财产品的水平差不多。

  打新还是理财,平均收益其实差不了太多。而且,这里还没有计算一个成本,就是为了打新,账户里必须有股票,沪市打新需要沪市股票,深市打新需要深市股票。为了打新,锁定账户的股票,对于股市投资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约束。此外,打新的活期资金成本,由于比较低,年率0.35%,也没有计算在内。

  2014年以来有些例外。由于人为限定发行市盈率,而且限定44%的首日涨幅,导致新股涨幅越来越高,2015年4月达到了772%的高位。虽然中签率一直在下降,2015年4月的打新收益还是达到了3.73%的水平。折成年率的话,大约有67%,这就高得吓人了。怪不得,专门的打新基金也会出现。

  不过,市场终究是有效的,这么高的打新收益,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去打新,进一步压低中签率。到了最新有数据的2016年2月,中签率被压到了可怜的0.06%,打新预期收益只有0.13%。排队打新的收益消失殆尽。由于2015年11月以来打新不再需要沉淀资金,打新没有资金成本,预期这个收益还会下降。

  打新收益看起来很高,但在市场机制面前,终究还是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并无二致。可惜的是,这么有效的机制,却排除在新股发行定价之外。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柯敏 SF164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