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2日05:33 时代周报

  高考向贫困学生倾斜,分走了中产阶级的蛋糕

  谢勇

  高考政策维持着中国社会公平的一面。即便存在弄虚作假的风险,中国一流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特殊优待,依然是这个社会中最少引起争议的公关政策之一。

  进入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宣布2016年,将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的学生。计划由中央部门和地方本科一批招生为主的学校承担,2016年安排招生计划6万名,比2015年增加1万名。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北师大等一流高校,相继公布了针对中国贫困地区学生的优待计划,最低降至一本线。为避免作假,今年清华大学要求考生本人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本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考生本人须具有当地连续3年(含)以上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等等。

  中国一流高校中,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如果不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寒门贵子的故事恐怕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从2012年起,国家在211和985高校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起初每年招生1万名,2015年增加为5万名,有效提升了研究性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2015年北大录取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达19.14%,实现了连续增长。

  即便获得了高考优惠政策的帮助,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往后的人生道路也并不轻松。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震就指出:招生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功夫要花在后续培养上。这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入校后,学校将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以助其更快、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这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融入,还包括视野、认知习惯等各个方面的融入。这种阐述,反向证明了人们的担忧:由于各种差异,贫困学生常常不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而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贫困学生缺乏人脉和其他资源的情况,无形中又使其人生道路多了不少波折和透明的天花板。

  对于已经进入城市安居、生育第二代的中国新中产阶层而言,高考向贫困学生倾斜肯定不是好消息。2%的重点大学名额定向给予贫困地区和阶层,给已经习惯疯狂投入教育资源的中产阶层,发出了很明显的讯号:必须做到更多更加疯狂,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一流的中国大学,获得一段“成功的人生”。

  类似亚裔在美国的遭遇,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的教育政策带来的成本,往往由其他沉默阶层承担。美国教育平权背后的黑白矛盾,实际上已经切走了亚裔的蛋糕。考虑到中国富豪阶层和权力阶层实际拥有的选择权力和能量,想想曾经出现的量身定做的各种加分项和各种操作,中国教育平权运动的成本,基本上是由中国中产阶层承担的。

  此外,考虑到中国阶层分化的复杂性,平权政策对于城市平民阶层,也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性。近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马晓河,在某次会议上做出提醒:“历年来政府都在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但是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他指出,就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20%低收入组的人均收入为5221元,20%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为54544元,高是低的10.45倍。纵向来看,城市、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0—2014年,中国城市20%的高收入和城市20%的低收入之间的差距,由3.6倍扩大到5.5倍;同期农民内部20%的高收入人群和20%的低收入人群间的差距,也从6.47倍扩大到8.65倍。这些收入没有持续扩大的城市居民,实际上就是从社会等级中滑落的中产。

  高考倾斜政策的背后,是教育蛋糕怎么分的问题。而教育平权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比如本来就疯狂的天价学区房会否更加疯狂?中国中产阶层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否会继续加码?都值得进一步观察。

  (作者系媒体创业者)

责任编辑:柯敏 SF164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