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7日23:10 投资时报

  中国要什么样的股市?博鳌舌战仍是“去赌场论”

  文 |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 贺军

  今年博鳌论坛最后一天关于“闯祸的杠杆”的讨论,是本届论坛上少见的“亮点”。论坛在后续还引发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教授的“重炮”言论,更加重了对股市争论的火药味。

  让我们先看看各家的观点。引起争议较大的是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的发言,他批评的焦点是“国家牛市”和政府救市。去年他就反对“国家牛市”说法,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概念,如果政府把牛市功劳揽在身上,也必须为熊市负责。对于中国救市符合国际惯例的官方说法,李剑阁不客气地表示,如果用“该不该救、什么情况下该救、怎么救、由谁来救”几个标准衡量,去年中国做的没有一件事符合国际惯例。由监管部门带一批监管对象去救市,就相当于裁判带着特定运动员去踢球。他吹哨,让你进球就进球,让对方不进球就不进球,这个球是没法踢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认为,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就如同在旱地里种水稻,不种又不行。股灾成因有三:一是中国赋予市场太多功能,过于功利化;二是监管者的角色和目标错位,很长时期内,市场把监管者的功劳、成就与指数挂钩,这是有问题的,监管者不是清道夫;三是制度层面,国内运用杠杆是顺周期的,抵押物价格上涨,抵押出的资金量也增大,这种机制很要命,会出大事,要建立一个逆周期杠杆。吴晓求表示,中国要正本清源,股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财富管理,是风险的组合和匹配。另外,政府离市场要尽可能远一点,监管者不是救市者。

  财政部前专家贾康认为,去年上半年,管理部门有非常明显的意图要造出牛市,而所谓国家牛市是违背规律的。中国管理部门要从哲理层面反思,股市是一个直接融资场所,好与不好最关键在于它的制度是不是公正,能否最大限度打击内部交易,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至于是牛市还是熊市,如果符合规律的话,无所谓好坏。如果将政绩跟股市走牛联系在一起,很可能就是一个引导犯错误的危险误区。

  高盛的哈继铭表示,三中全会说得很清楚,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回忆一下这段时期以来,很多时候还是政府起着巨大作用。政府推着股市大涨,暴跌之后又来救市,得不偿失。说的时候是一套,做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套。中国让搞经济、政治研究的人很难把握。有时候说的不做,而做的不说。

  刘纪鹏对上述看法开了一通“重炮”。他表示,中国股市振兴一举三得,解决了对国家经济的信心问题,能产生财富效应,还推动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积极的股市政策何罪之有?发生股灾的时候,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带来社会动荡,哪个国家不救呢?所以,国家牛是应该的,政府救市也同样应该。中国没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能行吗?今天这么被动,不就是没有强大的金融市场吗?货币市场间接融资是国家共担风险,货币政策决策仍然是几个聪明的猴王决定猴群的方式,一会儿货币政策紧缩,一会儿放松,难道还不应该发展资本市场共责,让投资人来选择,做大资本市场,争夺话语权,实现中国梦吗?

  客观来看,李剑阁等人讨论的是股市机制与定位问题,刘纪鹏谈的则是中国对股市的需要问题。这是两类不同问题,但政府部门可能对刘纪鹏的观点最受用。作为决策层,思考的是关于国家竞争力的宏观问题,很容易问道:为什么中国经济体量这么大,增速那么高,但股市却长期低迷?这个问题必然导致以结果论英雄,因此学者们多半会对此傻眼。

  要指出的是,一个国家对股市的需要,与如何搞好股市完全不同,也不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但中国恰恰在如何搞好资本市场上出了问题。首先要承认,我们并不会搞股市,刺激经济增长、搞投资、建高铁、搞城市化,这些事中国都行,成就也很大,但对搞股市这种金融市场,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不擅长,直到现在也没有人敢打包票。资本市场不同于实业,它是另外一种专业市场。

  其次要承认,国内政府的确往股市里塞了太多的东西,国企脱困要靠股市,机构投资者要捞一票靠股市,内部人做黑庄要靠股市,有权力者暴富要靠股市,国家有需要时也要吆喝股市……但唯独缺少考虑的就是—这是一个市场,是一个小股东需要得到保护的市场,应该是一个不断形成正向淘汰的市场,一个不断追求“三公”的市场,一个不断修正来惩治作恶者的市场。

  中国股市的地位就像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婢女,始终残缺不全,机制始终得不到完善,经常出现系统性的风险。不涨的时候怕,涨得太多时也怕。中国不是没有推动股市上涨的资金,也不是不需要规模更大更深的资本市场。但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之下,尽管有各种政策干预,股市就像一个生病的人,面对外部强刺激,总是做出过激反应。

  在我们看来,发展中国股市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重回基本发展原则,这就是一个市场,不是一个赌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