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5日14:00 《法人》

  假票房背后的真资本

  “当一个行业里的人发现,附着在这个行业上的金融赚钱比本行业更快的时候,这个行业基本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文 《法人》见习记者 羊朵

  很显然,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已不再仅仅是电影人自己的事情。

  刚刚过去的2015年被视为国产电影崛起年。从全年票房数据上看,国产片以60%以上的份额力压进口片。从影片质量上看,2015年一批国产片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与票房成绩。在此份成绩单中,冠军影片《捉妖记》的背后已经隐现“假票房”,但由于该片的票房疑云爆发于影片上映进入尾声阶段,对此的讨论仅限于商业道德。

  然而,《叶问3》片方却没有那么幸运。《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发酵至今已近满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日前公布了对该影片的调查结果:《叶问3》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同时,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

  在引起“总局”的关注之外,背后“电影票房+金融资本”的联姻故事也逐渐拼凑完整。电影票房高低不再与内容质量及宣传发行直接面等号,资本运作的介入让中国电影成为投资方炒作的概念,然而对于“注水”的票房,诸多电影内容创造者都不禁表示“看不懂”。

  “股票化”的电影市场

  全国全天票房被调侃作“大盘”,单片票房叫“个股走势”,影评人叫“股评人”,演员不叫演员,叫题材、概念,艺术片归类进创业板,前卫片归类进新三板,商业片叫主板,电影上映叫IPO,巡回宣传叫路演,导演叫上市高管,观众叫散户。

  全国人大代表、知名导演胡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电影市场运作已经有资本介入,有些方面和股票市场相像,有些方面和股票市场相像,以至连名词都互相借鉴。”

  随着中国影视行业近年爆发式的发展,此前游走在该行业之外的资本进入其中,不仅推高了影视剧本版权价格(IP概念在去年被热炒),影响了影片拍摄制作环节,同样,影片发行环节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化学反应。

  “票房证券化这一从北美引入的概念在中国不断发展。影片未公映,资本已先行。”北京市律师协会传媒与新闻出版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张春杰律师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资本觊觎正在崛起的电影产业,出售票房收益权成为了投资方在电影公映之前的保底收益,“这是回收资金的常见运作模式”。

  “资本+电影”的传奇故事曾在2015年的《港囧》中上演。在影片尚未上映之时,制片方就已经将影片的部分票房收益分配权转让给了21控股,提前收回了部分制片成本,而徐峥从导演到“资本玩家”的转身也引得讨论无数。

  同样,在《叶问3》上映前,该片的票房收益权已由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等机构参与认购。相关资料显示,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以1.1亿元和4900万元参与投资。也正是这1.59亿元实际为《叶问3》票房做了“保底发行”。

  “常见的影片发行模式有三种:分账发行、买断发行和保底分成发行。”张春杰告诉《法人》记者,考虑到影片票房的不确定性,保底分成发行一般适用于制片方比较强势、院线影院方或发行方对影片票房比较有信心的情况下。

  而据《法人》记者了解,“保底发行”作为分享利润、分散风险的发行模式,多采用联合体的方式,并曾在好莱坞电影的发行中被大量采用。

  “在资本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影片正采取保底分成发行方式。”张春杰认为,可以预测的是,在资本的推动下,电影“股票化”将成为近年电影市场发展的趋势。

  不过,此次《叶问3》背后的资本故事并不止这么简单。

  “假票房”的“真算盘”

  作为影片最大投资方的快鹿集团在《叶问3》上映之前,已经把影片打包成多个票房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众筹平台、理财公司、P2P平台等进行融资。

  以苏宁众筹在去年10月推出的《叶问3》影视众筹项目为例,1000元起投筹,众筹期为10月28日至11月8日,产品期限180天,参与众筹的影迷将获得主演签名海报、电影票、首映礼门票等礼品,并可获得8%的预期年化固定收益+票房浮动收益,票房超过5亿即有浮动收益,突破10亿年化预期收益将为11%。数据显示,该项目于一日内筹资超过4000万。

  随着票房问题暴露在阳光之下,快鹿集团与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的母子公司关系也迅速被媒体爆出。而快鹿集团如此“多层次、多角度”地“押宝”《叶问3》,使其不得不确保影片票房表现出色成为必然。

  “2016年3月4日,电影《叶问3》在中国大陆上映,首日上映16小时破亿,成为单日票房最高华语功夫片,此后《叶问3》上映34小时破两亿。截至3月6日票房4.43亿。”在百度百科有关《叶问3》的词条中对票房收益如此写道。

  伴随着票房注水质疑升温以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声,有关该片背后金融迷局的猜测也不断升级。

  在《法人》记者查询神开股份和十方控股的公开股价数据后发现,两者股价在3月4日前都迎来了短期内的攀升,但在经历了上映首周末的票房丑闻之后的一周中,二者的股价迎来了断崖式的下跌——十方控股股价下跌了59.17%,神开股份的周跌幅也达到了18.01%。

  “票房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一位从事电影宣发工作多年的行业人士告诉《法人》记者。而此次《叶问3》背后的快鹿集团本期待通过电影票房的品牌溢价在二级市场套现,却最终因票房丑闻的“黑天鹅”事件而遭遇股价重创。

  资本界线何在

  “当一个行业里的人发现,附着在这个行业上的金融赚钱比本行业更快的时候,这个行业基本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舆论场在此次事件之后对被资本“深度侵入”的电影行业表现出了担忧。

  假票房由来已久,在张春杰看来,传统的“刷票房”类似于淘宝刷单,作假是做给观影观众和影院看的。

  一般而言,影院座位和排片时间总量固定,观众观影时间和观影预算固定。而影片上映首日甚至前三日的票房至关重要,将影响影院对影片的收益预期和观众选择,如果通过刷票房拉高票房,将吸引更多观众,而影院也将据此增减排片,从而拉动后续票房的增长。

  随着资本进入,“假票房”发展至今已经不止于此。张春杰指出,只要与票房的利益分配存在关联性,就有可能成为制造“假票房”的主体,“比如制片方、院线影院方、宣传方、发行方、有票房收益分配权的主体等”。

  然而,对于“买票房”“刷票房”的行为认定,仍然处于电影行业的模糊地带,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或者行业规范进行约制。

  “目前相关法律并不健全,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票房造假是违法行为。对于票房注水在判断上也存在困难。”张春杰的观点得到了行业宣发人员的认同,在造假票房中会有很多自购票房,由于自购票房也产生了现金流和实际购买行为,所以在票房注水的判断上是有难度的。“从电影局和电影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制定更详细的行业规则,对票房的作假行为做出法律认定。”

  在此次事件后,资本与电影的结合将走向何方也成为了讨论焦点,而这也并非仅仅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

  在2010年,美国曾计划推出两家电影衍生品交易所,并发行令投资者耳目一新的电影票房期货。而好莱坞对此却并不欢迎,电影人指责票房期货是“将赌博合法化”的获利工具。

  资本的进入显然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国电影行业建立起其工业化体系,规范化、国家化都将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同时,过快的发展给行业带来了大量泡沫,其中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方法其中可能包含了违法的手段。

  有观点认为,由于电影行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将金融产品的所有收益与票房挂钩,很大程度上也等同于纵容电影发行方进行票房注水。因此,寻找资本的边界成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李彦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