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转型C端 科大讯飞大战BAT胜算几何?

  孙然

  3月30日,科大讯飞(02230.SZ)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原因是确定收购北京乐知行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知行软件”)。同日,科大讯飞还与乐知行软件共同推出“数字校园V6新产品”,进一步向校园信息化的应用产品领域渗透。其实,科大讯飞最近两年的扩张动作非常频繁。对此,科大讯飞董秘江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将继续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进行并购动作。

  由于在语音识别领域建立的技术优势,科大讯飞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公司之一,公司市值一度接近700亿元。但据记者了解,科大讯飞在语音行业已深耕10年以上,直到语音识别与颠覆性技术——深度学习相遇,才真正让语音识别的精准度达到商用标准,站在“风口”之上。目前人工智能兴起,科大讯飞又开始在该领域布局。江涛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科大讯飞B端和C端的业务占比分别是80%、20%,未来的目标则是这两块的比重倒置。但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认为,从软件交付转到互联网服务,从 2B转战2C很可能会成为科大讯飞的瓶颈。

  等待“风口”

  科大讯飞为何热衷于布局前沿技术?江涛的回答是:福特有一句名言——在你让消费者认识汽车之前,他们只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领域的经历,无异于在马车时代研究汽车,甚至是在马路还没修好的情况下。

  创始人刘庆峰1999年带领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的人体语音通信实验室的成员,以300万元的注册资本成立了科大讯飞。与2010年国内出现的语音行业第一批创业者相比,刘庆峰和科大讯飞还早了整整10年。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读博期间也研究过语音交互前端技术,在评论科大讯飞的时候,他就认为科大讯飞团队在早年间对于语音市场太过于乐观了。“大部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中国软件公司全都是借助互联网的爆发完成了积累,科大讯飞走的却是一条艰苦的发展之路——他们很早就研发了语音识别的尖端技术,寻找早期的使用者,挖掘出一个当时并不存在的市场。”李开复表示。

  科大讯飞为了存活,并支撑研发投入,曾以语音识别技术为核心,通过liscense模式先后成为华为、联想、神州数码等IT企业的技术提供商;手机兴起时期,又为金立等提供技术支持;电子书、电子词典、导航仪等兴起之时,科大讯飞也从中获益。但在原始积累层面,科大讯飞确实经历了较长和艰难的时期,直至2004年才实现盈亏平衡,2008年上市时才实现盈利。

  这种发展模式,其实就是提前在技术上布局、积累,等待“风口”到来然后爆发。国联证券周德生指出,相对于BAT(占领热门互联网应用领域)来说,科大讯飞的这种模式不符合投资人的偏好,因为业绩难以获得快速的爆发。

  当人工智能来到“风口”前夜,科大讯飞又是已经苦熬多年。而且与当年在语音领域一样,如果不以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嫁接各种业务和应用获取收益,科大讯飞也难以支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投入。

  苦熬潜伏期

  目前,科大讯飞已经选取政务、智慧城市、教育等公共事业领域为市场切入点,打算让这些领域成为今后能广泛应用语音平台的领域。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切入策略在大部分行业中并不常见,一是涉及公共服务领域利润相对较薄,二是政务系统的信息化往往因为开放性有限,面临较大挑战。

  这或许与科大讯飞一直以来是政府的重点补贴对象,以及与高校实验室紧密联系相关。甚至有外界观点认为,过早布局语音的科大讯飞能够存活并壮大,离不开政府背景和补贴。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就认为,科大讯飞能够在等待“风口”的过程中存活下来,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府对该企业的扶持和补贴,特别是早期创业期间,这种待遇是一般创业团队难以获得的。

  《中国经营报》记者查阅财报显示,自2008年上市至2015年,科大讯飞所获得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186.86万元、2117.63万元、1893.98万元、3624.01万元、6109.84万元、8198.20万元、1.01亿元以及1.10亿元。随着业务扩大,政府补贴总量在逐年攀升,而补贴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一直稳定在4%~8%的区间内。

  与此同时,2008年至2015年,科大讯飞的净利润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同比增长,不过,2015年该公司净利润增长率由上一年度的36%滑落至12.09%,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对于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刘庆峰解释称:“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下滑主要是因为面向教育2C业务、输入法、云平台等方向加大投入,用户规模显著增加导致费用增长较大,而当前尚未进入收费期。同时,公司在人工智能源头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

  这也表明,科大讯飞在AI 领域的发展路径,与早年在语音领域的经历类似,目前尚处于投入阶段。问题在于,熬过语音“风口”的科大讯飞,能否顺利熬到AI行业的爆发?

  转型C端的挑战

  据江涛透露,目前科大讯飞B端和C端的业务占比分别是80%和20%,公司的目标是今后使这两块比重倒置。

  贺在华认为,从软件交付转到互联网服务,从2B向2C转型很可能会成为科大讯飞的瓶颈。这种转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基因有关。做企业级服务起家的企业,往往是技术导向型,而侧重消费端服务的企业,则擅长做用户体验和铺设场景应用。

  36氪研究院资深分析师王亚谦认为,科大讯飞类似于底层技术提供者,不容易在C端打开市场。未来AI市场的C端服务,可能还是会由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去延伸应用,而科大讯飞的角色,会类似于高通和英特尔。

  但科大讯飞的转型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原因在于,早在娱乐领域铺设应用时期,该公司就意识到单纯提供技术所获取的毛利要远远低于提供服务。而底层技术提供商的危机感在于,往往容易受到巨头价格战和免费模式的绞杀。类似的情况,BAT已经在云计算Iaas领域上演,Saas应用层明显有更广阔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科大讯飞目前的策略就是,为大部分领域提供底层的技术服务,但是在人机交互(如电视、手机、汽车、呼叫中心的应用)、儿童教育领域、国家信息安全传播三大分支领域,跳脱单一的技术提供商角色,提供深化的应用服务。

  一个问题是,目前百度和微软等巨头,也都在AI领域发力,科大讯飞所选择的细分应用市场,会否受到巨头的排挤?

  周德胜认为,科大讯飞在细分应用市场的动作暂时不会受到巨头注意,但日后与百度等巨头的竞争,一定会非常激烈,因为在“智能化时代,智能手机的入口一定是智能搜索,百度一定要占据这个入口,否则后面很难保持目前的盈利状态。”

  今后,科大讯飞“其他潜在的竞争对手,将会是占据交互入口的腾讯微信等国内互联网企业,以及占据全球语音市场三分之二份额的跨国公司Nuance。”贺在华表示。

  据了解,目前科大讯飞的技术产品,占据了中文语音主流市场70%以上份额,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已经有7亿用户,开发伙伴则已经超过13万个,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的产业生态。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