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7日01:17 经济观察报

  深圳要警惕虚拟经济的负效应

  孙不熟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式切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和以金融、文化为代表的服务业,正式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城市格局的洗牌,以传统制造业与能源产业为支柱的城市普遍出现增速下滑,就连十二五期间最当红的天津也没有例外。而以新经济与服务业为支柱的城市,则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最大的赢家就是深圳。

  2015年,凭借“中国新经济领头羊”这个炫酷的故事,资本给予了这座城市最大的垂青:先是创业板股票的烈火烹油,后是房价的狂飙突进,再是恒大、联想、阿里等明星企业的入驻。

  如果要找一顶皇冠为深圳的成功加冕,房价最合适不过。经过过去一年的猛涨,2016年深圳楼市的成交均价已经超过4万元每平方米,超过上海北京,更是广州的两倍还要多。借助楼市的助推效应,“北上深”大有取代“北上广”之势,成为国人谈论一线城市的新名词。

  经济红火,最大的赢家还是政府。2015年,深圳辖区公共财政收入实现7238.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7.1亿元,分别增长30.4%和30.9%。这个增长率相当于北上广同期的三倍,增长之迅猛,实为罕见。不仅如此,深圳去年还一次性“盘”出上千亿的财政“沉淀资金”,存量资金规模之大,令人震惊。

  有人说,别的城市是到处筹钱还债,深圳是有钱不知道怎么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深圳是现阶段中国最有钱的城市。收入大增的同时,是支出的大增。2015年,深圳公共财政开支达到3519.95亿元,同比上一年则大增62.5%,也远超去年2727.1亿元的财政收入。同时,深圳固定资产投资也在低迷多年之后突然暴增,去年的增速高达21.4%,创下1999年以来连续17年新高,也远超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

  深圳财政的钱主要花到哪里去了?与北上广相比,深圳交通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深圳去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大,一个体现是地铁8号线等项目快速上马;二是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特色高校获得财政上的重点支持;三是体现在深圳正密集布局体育产业,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座同时拥有“足篮排”的体育城市。

  然而,盛名之下,亦有隐忧。有媒体统计称,已发布年报的412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46家上市公司去年全年净利润不足1500万元,不敌深圳湾一套房。这意味着在房价快速上涨的同时,深圳的企业与居民收入并没有出现同步增长,这座城市正面临产业挤出与人才挤出的威胁。

  来看看隔壁东莞的情况。2015年,深圳进出口总额出现8.2%的大幅下跌,但东莞却出现6.9%的大幅上涨。两个数据的此消彼长,说明深圳的制造业外迁现象已经十分明显。

  2015年,东莞商品房成交面积1099.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2.28%;成交金额1096.69亿元,同比增长67.06%。其中,深圳客所占比例从2014年的16%增长到2015年的38%。

  这些数据意味着,深圳企业正在大规模往东莞转移,深圳人正在大批量地到东莞置业,这是一种典型的挤出效应。不同于以前,深圳此次转移出去的并非都是低端产业,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临近深圳的东莞松山湖区域,因为承接了华为等高科技公司的部分业务,正在成为一块投资热土。

  据统计,东莞已经汇聚了智能手机、平板生产企业400多家,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2.6亿部,占全球市场份额17%。在刚刚公布的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排行榜中,前五名中居然有两个东莞品牌上榜,另一个品牌华为据称也将把手机业务搬迁到东莞。毫无疑问,东莞正在成为深圳产业挤出效应的最大赢家。

  高房价是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正常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房价越高,说明经济发展成就越高。但高房价从来就是个双刃剑,必然会对用地面积较大的制造业形成挤出效应,即便是高新技术产业也未必扛得住这种效应。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而非金融业与总部经济,过高的房价如果让深圳失去这个核心优势,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服务业城市,可能不是深圳的最佳出路。

  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过于追逐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业,导致房价不断攀升,对制造业形成近乎100%的挤出效应,整个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与底层人群就业难的困境。

  深圳去年的房价暴涨,不像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上涨,而更像是被资本追逐套利的结果,这应该引起深圳政府部门的警惕,否则整个城市可能会在刚刚收获转型成果的时候就被虚拟经济所误。

  值得一说的是,深圳近日获得中央与省里的支持,计划填海55平方公里,相当于福田区70%的面积。这可以看成国家对深圳土地资源紧缺、房地产用地供应不足的一种重视,希望深圳能够把握住这一机遇,夯实好来之不易的转型成果,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柯敏 SF164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