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9日16:20 一财网

  在今日上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会场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速都放缓,也就是所谓的“新常态”和“新平庸”,虽然二者同时发生,但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中国是在发展阶段变化的情况下,潜在增长率下降。我国从2011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就在减少,明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也会减少,这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劳动力短缺,过去几年里头我们工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单位劳动成本的迅速上升。第二是新增劳动率在减少,意味着我们人力资本的改善速度也在放慢。现行的教育结构未能达到抵消人数减少的作用。生产力提高速度、资本的边际回报率都会下降。种种因素最终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根据模型,改革开放至2010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是在10%左右,实际增长率大概也是这个水平。但从2011年,也就是“十二五”开始,潜在增长率就下降了,大约在7.6%左右,实际增长速度实现了7.8%。在“十三五”时期,潜在增长率会进一步下降到6.2%,如果用实际增长率减去潜在增长率,就会发现我们没有增长率缺口。“这就是我们还是没有出现明显周期性失业现象的原因。”蔡昉指出。

  在回答问题环节中,他特别强调,潜在增长率应该是底线,因为如果达不到就可能出现周期性失业问题。“十三五”时期的潜在增长率是6.2%,不是6.5%。我们把目标定在潜在增长率之上,略微高一些,是考虑了改革的红利。

  “就像过去有很多专家所说,我们不要过度的使用三驾马车的思路,要回过头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如果不是周期现象,你应该关注是增长现象。”

  蔡昉进一步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去看我们能如何解决问题。劳动力总量不可能增长了,能够调整的就是劳动参与率,这是一个着眼点。第二,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水平,未来人口可能还有一点改善的余地。第三,就是加大教育和培训,培育人力资本。第四,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全要素生产率。“过去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新型城镇化在需求侧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它在供给侧可能显得更重要。”

  其实,增长、改革、调整或者再加上稳定,四者之间应该说没有根本的矛盾。当然有些具体的操作上会有一些目标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没有根本的矛盾。针对“增长”与“改革”的关系,蔡昉说,“去产能这些其实核心不在于政府出面压产能,而在于创造环境,让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去,让有竞争力的活下来。它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改革,而且也是获得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方式。”

  最后,蔡昉谈到,中国经济增长会是一个L形的趋势,而不是V型反弹。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