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马常艳 专栏)去年以来,我国金融领域频繁显露出的局部风险引发高度关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为避免潜在金融风险在近期集中爆发和风险叠加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加快推进金融监管转型。

  辜胜阻指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体系局部风险频繁显露,要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各种风险点。不仅要警惕股市和汇市大幅度波动引发的金融风险,还要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市场对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目前,房地产库存分化明显,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与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艰难并存,楼市资金“虹吸效应”凸显。楼市涉及巨量资金,对金融体系影响巨大,需警惕货币过度宽松与资产价格泡沫。同时要重视由地方政府债务引发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交织。此外,还要关注影子银行给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带来的巨大潜在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使非法集资、诈骗洗钱乱象丛生。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资本市场作为主要的直接融资渠道,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平台。而金融风险点多面广、相互影响、相互传染,近来频繁显露的局部风险表明,现行分业金融监管体制已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要求。对此,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对金融体制改革做出明确部署。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辜胜阻强调,“十三五”时期的金融改革面临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两大任务。要推进金融监管转型,建立符合现代金融发展特点、统筹协调、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形成有效的市场风险约束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至于未来金融监管转型的方向,辜胜阻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主要有六大方面:

  一是从微观审慎监管转向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补充的监管。要完善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改变过度关注微观金融机构稳健的监管思路,从宏观、逆周期和跨市场的视角,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与防范;

  二是从“一行三会”部门分割式监管转向统一协调的综合监管。可建立跨部门的国家金融安全稳定委员会,作为综合监管体系之“顶”,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基础设施,构建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解决分割式监管体制下监管数据和信息难以共享的问题;

  三是从机构分业监管转向跨界功能性监管和行为监管。为避免分业监管造成的监管真空、监管套利与过度监管等问题,要以功能性监管和行为监管为主线,构建以币值稳定为目标的货政管理系统、以行业稳定为目标的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系统、以市场稳定为目标的金融交易行为监管系统、以信息准全为目标的金融信息和基础设施为目标的信息监管系统,与国家金融安全稳定委员会协调配合,形成“一顶四柱”的监管框架;

  四是从重事前行政审批转向重事中事后的风险监管。要在放松事前行政管制的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设立发展红线,完善负面清单制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从中央与地方监管分层转向“央地”协调配合监管。为避免“中央忙不过来、地方使不上劲”的现象,要立法明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权限与监管责任,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发挥地方在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政策执行力上的优势;

  六是从偏重行政措施的监管转向主要依靠法治化与市场化措施的监管。要注重采用市场和法律手段进行监管,减少行政措施,做好监管转型。要推动金融市场从“弱法治”走向“强法治”,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代表委员小资料:

  辜胜阻,男,汉族,1956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更多报道请见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