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去产能主要靠市场 地方需立“责任状”
两会面对面
中央的决心大,政策力度大,各部门要落实很多政策。我觉得还要落实到产能过剩的省市、行业、企业。中央需要有一个去产能的时间表,关停哪些企业也要有落实计划。对此,大家也不要有疑义,认为是行政力量,化解产能需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要切实“去产能”,各地得有责任状,还是需要有指标。
本报记者 周潇枭 实习记者 张晓君 北京报道
“去产能”为2016年经济工作中五大重点任务之一。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政府、企业、行业间达成共识后,除了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各地还需要有“责任状”。
今年工业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21世纪》:工信部表示2016年要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左右,这个目标能否完成?未来工业增速走势如何?
李毅中: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逐月下行;从企业经济效益看,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为-2.3%;还有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额等指标,再参考其他数字,比如说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还有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从数据综合判断,2016年工业下行压力还在加大。
虽然工业下行压力大,但是经过努力,还是有希望实现预期目标的。这需要狠抓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抓两件大事,一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升级转型,二是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培育发展。
国家已经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包括2016年完成“去产能”“去库存”等五大重点任务,政策若能落实到位,这能够使得工业提高质量和效益,进而达到工业增加值的预期增长。
“去产能”需地方定下指标
《21世纪》:2016年把“去产能”定为五大重点工作之一,如何推进?
李毅中:化解产能过剩十多年,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家有不满意,有些产量还越来越多。但是,也不能否定这十多年的工作。通过这十多年我们摸清了情况,统一了认识,为进一步去产能奠定了基础。
原来认识是不统一的。国务院点了包括钢铁、煤炭等在内的六个行业,大家承认宏观上确实存在过剩。但是,都不承认自己(这个行业或地方)存在过剩。那么化解过剩的措施就无法落实。
现在经过十多年,经济下行暴露出很多问题。可喜的是,行业、地方甚至企业逐渐承认自己过剩了,而且钢铁和煤炭是绝对过剩。
为什么呢?最近两年,钢铁产量连续下跌,去年钢铁产量下降2.3%,消费量下降5%,煤炭两年产量下降3%左右——这两个行业的产量峰值出现了,所以可以说钢铁和煤炭绝对过剩。
共识逐渐达成,应该要淘汰落后,将僵尸企业清理出去。化解产能过剩,从原来是外部压力、上级指令,现在变成了自发。
具体执行起来肯定有许多困难。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中央支持、地方落实责任、企业是执行主体,更多运用市场的办法。用法律、技术、经济的办法,规定能耗、排污、质量、安全指标,这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具体企业若达不到,比如限期半年进行改造,半年过去还不行,那这些企业就要退出。这是用法律、技术的手段,设定一定门槛。
比如工信部过去给钢铁产能的淘汰两个指标,一个是四百立方米以下的高炉,一个是三十吨以下的电炉和转炉要关。当然还有其他指标,但是因为其他指标强调得不够,使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要关停四百立方米以下高炉,我就把它改成五百立方米。所以,要吸取以前教训,那现在就是要加上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这些指标,更多的运用这些办法。
第三,国家政策给以支持,中央财政拿出1000亿元,用于员工安置,政策含金量还是很大的。
中央的决心大,政策力度大,各部门要落实很多政策。我觉得还要落实到产能过剩的省市、行业、企业。中央需要有一个去产能的时间表,关停哪些企业也要有落实计划。对此,大家也不要有疑义,认为是行政力量,化解产能需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要切实“去产能”,各地得有责任状,还是需要有指标。
《21世纪》:去产能过程中,对僵尸企业的认定,目前各方说法似乎有不同?
李毅中:现在提出了“僵尸企业”,这个名字不好听,谁也不承认自己是“僵尸”。对僵尸企业、落后产能的定义都要指标,比如过剩产能就是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国际公认的是低于70%就严重过剩。
僵尸企业、落后产能,过去有一些说法,多是从技术上讲,比如说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规定、产品无市场、改造无望等。
我理解的“僵尸企业”主要从财务上讲,年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靠银行赖账、拖欠银行贷款,甚至有的企业可能还有地方补助财政补助,这样来过日子的“僵尸企业”就要除清、退出,把资源、市场让出来,让那些好的企业有发展空间。
怎么退出?最大的问题,一个是职工的安置,一个是资产、银行贷款的处理。首先是职工的安置,刚才讲了,中央财政出资1000亿元用于人员安置的奖补,这个措施很得力。至于企业层面,如果企业破产,需要变卖资产等,钱首先用于安置职工。员工安置,一方面可以解除协议,另一方面是投入到转岗、培训再就业,这些过去都有经验。至于坏账,企业自己要处理,银行当然也有责任,确实执行起来难度很大。
去产能是五大任务中的第一任务,可能也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但是经过这十多年逐渐形成了共识,有内在的动力去产能,加上中央这么重视,形势逼人,按照市场的规律,支持措施含金量力度加大,应该能处理好的。
新兴产业培育不要一哄而上
《21世纪》: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现在各地出台扶持新兴产业多有雷同的地方,是否会出现第二个“光伏产业”的现象?
李毅中:光伏产业是教训。光伏是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没有新技术搞新产业,那是句空话。这从光伏产业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五年前,我国没有掌握光伏核心、关键技术,发电成本很高,且各地盲目发展,国际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光伏产业一片萧条,关门破产的很多。
经过五年攻关、消化吸收,掌握了光伏核心技术,国家产业政策明确了,能耗物耗也降下来了。现在用我国自己生产的多晶硅做成太阳能薄膜,一度电的平均成本降到了一块多,国家出台政策补贴五毛钱,这样就能上网了,一上电网效益发挥出来,需求也上去了。我们出台了很多产业政策,设立一定门槛,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现在发展新兴产业,也要着力于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只有自己自主创新。所以,国家出台了十七项重大科技专项,“十三五”要取得全面突破。这十七项重大科技专项,据我了解基本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同时到2030年,还将再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政府在扶持产业上,要有规划,不能一哄而上。各省都这么搞,那就是重复建设,弄不好会成为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产业雷同,各地要差别化发展,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和已有产业基础,结合自己的优势和主导产业来发展。
新兴产业一定要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结合起来。不客气地讲,中国的工业体系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装备、技术、市场、品牌,全国工业资产规模达到一百万亿,这是60多年积累起来的,所以发展新兴产业,一定要和存量资产结合起来。
比如电动车,最好是网络经济、互联网和汽车企业结合起来;新材料,无非就是金属、非金属,金属跟有色、钢铁、稀土结合起来,非金属跟化工、石化、建材等结合起来;再比如,生物医药,离不开现有的制药工业。
再者,要注意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服务支撑、科研、设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和新兴产业都是配套的,有助于新兴产业产品进行市场拓展。另外,新兴产业的供给链、销售链等,都需要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支持。
(编辑:胡欣欣)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