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成为 发展龙头? 现代产业与脱贫两手抓

  王子约

  在全国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的2015年,重庆11%的经济增速格外引人注目,不仅拿下西部地区第一,更是全国GDP增速之冠。

  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龙头之一和第三批自贸区的热门候选城市,重庆团的开放日历来都是两会期间对记者最有吸引力的场次。

  处在中西部重要位置的重庆是如何实现经济领跑全国的?这是3月6日重庆团开放日在场记者最关心的问题。从现场代表的发言和答记者问的内容来看,推进现代产业转型建设的同时,强调攻坚精准扶贫和落实人口城镇化,是重庆经验的重要方面。

  面向“十三五”,重庆将在城镇化、扶贫工作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足马力。

  当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人民大会堂的重庆厅看到,虽然不似往年那样水泄不通,但今年的重庆团开放日依旧围满中外记者的长枪短炮。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市长黄奇帆在会议开始前大约半小时就提前到场为会议做准备,并和数位代表交谈。

  作为当天的首个发言人,黄奇帆介绍了重庆市的整体发展情况。在保持高增速的背景下,重庆多项重要指标表现良好。例如,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汽车和电子作为重庆工业增长的“双引擎”,增速分别超20%和10%。此外,重庆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80.33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亦领跑中国多个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利的全球经济大环境下,2015年重庆对外贸易继续回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643.69亿元,同比下降20.8%。但另一方面,重庆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2273.66亿元,同比增长24.1%。

  黄奇帆说,去年重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总体来看,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增强。

  一名代表就城镇化问题发言后,孙政才忍不住插话。他说,现在重庆每年能增加25万人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总体看,重庆的城镇化率60.9%,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是47%。他对这个差距并不是很满意。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别。以重庆为例,重庆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近23%没有非农人口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是“半拉子的城镇化”。因此,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十分关键。

  孙政才说,理念上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要具体化到城镇化的方方面面。具体来看,要按照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要求,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扣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这一根本目的。”孙政才说,要在空间部署,统筹产业布局、人口规模、生产建设等多个要素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城融合,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

  在会后的答记者问环节,孙政才还强调了扶贫工作。他说,重庆现在最大短板是脱贫、扶贫。

  2014年重庆贫困人口是165.3万,2015年脱贫人数达93万,根据发展情况,2017年完成脱贫工作,2018年再扫底。他说,脱贫奔小康不是所有人齐步走,而是根据条件分批、逐步进入小康。

  作为支持重庆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抓手,重庆的产业发展秘诀也是记者们最关心的。黄奇帆表示,重庆近年来专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通过抓产业链垂直整合、同类企业集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等三种方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具体来看,重庆在促进以汽车、电子信息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页岩气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的目标是,要力争2020年形成1万亿元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左右。

  黄奇帆还介绍,重庆正着力构建集三个国家级交通枢纽、三个保税区、三个一类口岸于一体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打造低税费、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融资成本的“五低”投资环境,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