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3日01:01 北京商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里面,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居于核心地位。多年来困扰北京的“大城市病”,包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促使北京不得不动真格瘦身健体。这既是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破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也是两年后我们重温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的压力和动力。

  两年时间,北京交出的答卷尚优,因为数字不会作假:718家污染企业调整退出,44万平方米批发市场腾退,36个项目在行政副中心开工。此外,北京总共向津冀投资项目超过7000个,金额达到8000亿元。

  可以说,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下,自身对于功能疏解越来越有自信。特别是,2015年4月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作为非首都核心功能。由此,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地方“做加法”,什么地方“做减法”,北京的城市治理和转型思路渐明。

  何为减法?即存量有序疏解,增量严格控制。产业、功能和人口相互影响,一动俱动,是北京做减法的“硬骨头”。过去两年,北京的大疏解“三管”齐下:一是关停退出各类污染企业,一是撤并升级各种低端市场,一是推动部分教育医疗机构“走出去”。对此,公众最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动批”、大红门等服装批发市场正在退出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

  今年,伴随着行政副中心的建设,疏解的进程还要加快,而疏解之后留下的原址,也为北京“做加法”换出来宝贵的发展空间。俗话说,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先有腾笼,后有换鸟。

  那么,何为加法呢?北京要强化自己的四大中心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换句话说,北京要打造“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这两块金字招牌,牢牢地锁定“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并保持专注。

  北京拥有在全国不可复制的禀赋资源,在人才、技术、收入和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对知识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更具吸引力,也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双创”孵化环境。因此,“做减法”从不是北京大疏解的全部目的,“做加法”也是不可分割的另一面。只有当“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在北京扎根,北京作为一个宜居城市的憧憬,才不是一厢情愿。

  在城市治理上,北京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弹钢琴,既不能弹成一个调子,也不能乱弹琴。现在的“加减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千年以来,北京一直都是进人进钱进资源,现在经历的变化史无前例,可谓千年未有之变局。北京要瘦身健体,不做巨无霸,在整个京津冀区域,拒绝“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旧角色,选择“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新使命。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