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2日01:01 北京商报

  在轰轰烈烈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发挥先锋作用的当属各种产业园区,它们是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专业园区亦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疏解,承接;辐射,带动。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新要求,这些产业园区也正在进入各自的角色。作为地区产业资源的“富矿区”,京津冀三省市的产业园区也都在探索如何合作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积极主动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力军的角色转变。

  北京商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园区扮演了哪些角色?

  赵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功能转移、产业转移是重点,产业园区恰恰承担起了产业对接平台、创新合作平台、功能转移平台的三种作用。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合作一般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共建园区模式,比如北京的中关村与河北共建的分园;第二种是总部在北京制造基地在河北的模式,比如北京现代在沧州建设的四工厂;第三种则是创新合作模式,把创新环境、创新政策引过去,把创新链条移植过去,比如北京中关村和保定共建的创新中心等。

  北京商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目前尚存哪些挑战?

  赵弘: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河北与北京尚存落差。只有河北发展起来了,北京的虹吸效应才能减弱,同时河北的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市场之手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此时就需要政府之手来弥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来增强河北的产业落地能力。

  北京商报:在进行产城融合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赵弘:不可陷入产城融合的误区,要考虑大范围的产城融合,从城市整体角度通盘考量,而不是聚焦某一个小项目的产城融合,以免演变为开发商业拿地的借口。

  北京商报:津冀该如何凸显自身的优势?

  赵弘:整合资源。以河北省为例,它拥有170多个县市区,产业园区有一两百个,当下与京津对接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这基础上,还要遵重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要讲梯度发展。所以我建议可以在距离北京50-90公里的区域重点打造特色产业,缩短产业链形成的时间,形成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