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2日01:04 中国基金报

  作为财富管理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私募基金行业是我国财富管理行业中的新生力量,其面向特定对象提供资产管理服务,以独特的定位、灵活的策略,管理着大量社会财富,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长期资本形成、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过往一年,私募迎来产品爆发性发展,私募管理人注册数量、产品发行数均出现剧增。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截至2015年末,在已经备案的24054只私募基金中,有19219只是2014年8月21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后新设立基金,占比为79.90%。

  数据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 王群航/制表

  根据济安金信研究数据,近年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数、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数都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过程当中,私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虽然一直在持续增长,但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波折,主要是受股市动荡,证券投资类私募产品遭遇净值损失所影响,至于其它三类私募,尤其是股权类私募,总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中。从业人员方面,至2016年1月末,私募基金从业人数已达38.99万。

   风险多有显现

   (一)半数资金集中在1.88%的私募公司中

  截至2015年末,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25005家,其中,按正在管理运行的基金总规模划分,管理规模在20亿~50亿元的小规模公司有283家,管理规模在50亿~100亿元之间的中规模公司有99家,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大规模公司有87家。对于上述三类公司,我们不妨统称其为“规模以上公司”。

  参看图五,规模以上公司处于稳步发展的状况当中。从乐观一面来看,这表明有一批公司已经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发展稳健;从悲观的一面来看,假设小公司、中公司的平均规模为其规模区间的中值,大公司的平均规模就是100亿元,那么,这469家规模以上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资产总规模为26030亿元,占认缴规模的比例为51.34%,占实缴规模的比例为61.27%,这就是说,全行业有超一半的资金集中在了数量占比仅为1.88%的规模以上公司里。

  (二)从业人员平均数量偏少

  对比2015年初与年末的数据,私募基金公司的平均从业人员数量从年初的17.84人下降到了年末的15.09人,减少了将近3个人。如果要统计具有基金从业资格的人,预计数量还会减少很多。就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有些小私募公司登记时就只有3个人,而这恰好是公司登记的最低要求。

  (三)“空壳”、“跑路”公司时有出现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2015年6月中旬股票市场行情快速暴跌之后,很多私募基金公司因为基金的净值暴跌而风险频发,在净值接近或跌破止损线的时候,不公布净值、公布虚假净值、不接电话、不披露信息、“关门走人”等情况有较多发生,对于行业的声誉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四)机构失联见于报端

  从2015年11月23日起,基金业协会联系公布了3批失联机构的名单,共计有20家私募基金公司上榜。从基金类别来看,股权投资基金为重灾区,有18家;从公司地点来看,北京有13家。这些私募机构失联现象的突然出现,把行业的规范化建设、自律管理一下子推到了十分迫切的位置。

  总之,近两年以来,在私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和风险也不断凸显,不容忽视。有的公司滥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甚至从事违法违规行为;有的公司长期未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业务,甚至根本没有展业意愿;有些机构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健全的内控制度;有些公司法律意识淡薄、合规意识缺乏,没有按规定持续履行私募基金信息报告义务;有些公司违法违规经营运作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对私募基金行业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危及私募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

  私募监管或出大招

  参看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四图分别对在私募基金行业中占比最大的证券类私募基金公司和股权类私募基金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了统计,无论是平均管理的产品数量,还是平均管理的资产总规模,4个图中的4根曲线都是清一色的下行趋势,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仅25461只,这就是说,即使简单来看,按照一家公司一只产品的角度,有些公司其实只是一个“空壳”。事实上,截至目前,已登记但未展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了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的69%,这么多的公司、这么高的比例都是空壳公司,根本不应该是一种正常的行业发展情况。

  众所周知,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发挥行业自律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基金业协会于年前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法律意见书指引》,目的在于督促私募基金管理人恪尽职守,切实履行诚实信用、专业勤勉的受托人义务,促进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乐观地预期:

  (1)未来,私募基金在资金募集、投资研究、投资运作、运营保障、信息披露等方面将会更加自律、规范,投资者通过特定的渠道,将会对私募基金有更全面的了解。

  (2)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中对于私募基金公司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的3项要求,部分空壳公司将会被注销,更多的空壳公司将会在未来半年内积极募集并备案新基金,按照证券类私募基金在行业中的过往平均占比来推算,并且假设其中有不低于80%的公司将会有产品,那么,未来半年内,市场将可能会有不低于2000亿元的新资金入市。

  (3)基于上述预期,今后半年,图一中的曲线将会掉头向下调整,去除以往登记中的虚高部分;图六至图九那四幅图中长期以来向下运行的曲线将会止跌并掉头向上,重新恢复生机,显现出行业发展的良好品质和内蕴。

  稍后,中国基金业协会将秉承“自律、服务、创新”的宗旨,凝聚行业力量,抓紧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尽快颁布私募基金募集、基金合同内容与必备条款、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服务、托管、外包等系列行业行为管理办法和指引,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行业自律管理的规则体系,营造规范、诚信、创新的私募行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各类私募基金持续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

  近两年,私募基金业迎来了大发展,特别是注册备案制推行后,私募管理人数量、发行产品数屡创新高。但也出现了私募公司“跑路”频频、较大比例公司“空壳”运作等不和谐音。去年四季度以来,监管部门频出“大招”,规范企业运作,我们约请资深研究人士王群航为您全方位呈现私募行业概况。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