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如果说电影是人类情感的影像化,那么在缤纷的声画之中,理智与情感则是电影表达的两个永恒的主题。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顺应着世界政治的潮流与社会的演进,致力于探索人与当代社会的诸多难以厘清的关系……

  特约记者 柳莺 柏林报道

  作为一座气质独特的欧洲城市,柏林规整而叛逆,宏大而细腻。这里的冬天并不温柔,肃杀的空气中不苟言笑的德国人匆匆而过。而欧洲热热闹闹的电影节,正是从这片来势汹汹的冬天开始,延展出一条漫长而璀璨的光影之毯。

  蜕变的柏林

  又到一年柏林时。

  和浮夸而又傲慢的戛纳相比,柏林是爱影者簇拥取暖的天堂。柏林电影节是一个展映量超过400部影片的庞大盛会,各类专题琳琅满目,从主竞赛、全景、论坛,到新生代、德国视角、美食单元,甚至短片、电视剧,无所不包……这是一个允许影迷在售票厅前彻夜等待的狂欢;是一个迫不及待地展现自己政治姿态的文化阵地;亦是一个星光不甚耀眼却总不乏冷门惊喜的富矿。

  今年,柏林熊终于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了电影节的海报上。换了风格的设计,虽更像柏林城市宣传策划,但仍旧让人眼前一亮。与过去几年抽象而乏味的设计挥手告别,悄无声息出没在午夜柏林的棕熊,游走在城市的角落,预示着本届电影节某种簇新的改变。

  每次电影节的开场,都好像一列缓慢启动的火车。同往年一样,今年的柏林星光惨淡,主竞赛单元中充斥着无甚名气的影片。今年的开幕片是科恩兄弟的《凯撒万岁》,在恶搞与戏仿中,兄弟二人完成了一次喜气洋洋的商业制作。虽然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好莱坞黄金岁月的怀恋式诉说将故事拍得饶有趣味,但部分场景靠明星卖萌脸博得赞赏还是让人看得尴尬症发作。对于宗教、好莱坞片场乃至政治的讽刺露骨却不彻底,所谓“半吊子喜剧”是也。不过,相比去年《没人喜欢黑夜》给人带来的彻底失望,《凯撒万岁》至少是一次有明星加持的热闹狂欢,非常适合开启一场长达十日的电影马拉松。

  纪录与虚构,用影像体察当代生活

  如果说电影是人类情感的影像化,那么在缤纷的声画之中,理智与情感则是电影表达的两个永恒的主题。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顺应着世界政治的潮流与社会的演进,致力于探索人与当代社会的诸多难以厘清的关系,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维度,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影像展示。

  今年的主竞赛单元有两部纪录片入围,这在国际影展上并不常见,一部关注欧洲难民问题,另一部是有关科技时代网络战争的《零日》。曾经凭借《罗马环城高速》威尼斯金狮奖的罗西今年又为柏林贡献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海上火焰》里的主体空间是距离意大利70公里的小岛Lampedusa。这个地中海中孤零零的小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难民们进入欧洲的跳板。在这里,每天都有超载的小艇倾没于海洋,每天都有大量被沙丁鱼罐头般的船舱折磨得失去生命的不幸者,被救援队员艰难地抬上欧洲的土地,却没有福气睁眼望一望这水清沙白的新世界。在诸多对于移民远征血泪史的讲述中,罗西的镜头平静而舒缓,Lampedusa小岛当地人静谧的生活,仿佛一个远离诸事纷扰的世外桃源,在这里,调皮而早熟的小男孩用想象的手枪向天空中虚构的敌机扫射;端坐于录音室中的电台DJ每日收到来自小岛居民充满爱与温柔的点歌请求;每日下海捞贝前,年迈的渔夫悠闲地在餐桌边喝完老伴递来的咖啡。看当地人平静的生活和不时“闯入”的难民仿佛在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中生存。罗西并没有刻意描绘难民生活的苦难,而是选择用两类人生活的拼贴对比,展现天堂与地狱一线之隔的困境。“海上火焰”,是对难民极端生存状况的形象描摹——他们被挤压在密闭的船舱中,船舱中的橡胶很容易沾染汽油引发火灾。火焰同时对应着难民们对生活热切的期望,他们疲惫的眼中闪烁着无比的炽热,被汗水浸透的身体,也如火焰般滚烫。

  从来没有一个电影节会像柏林一样,用电影不断强化“天涯共此时”之感。世界各个角落的生活,通过电影棱镜的折射,集中于观众的目光之前。突尼斯导演迈赫迪·本·阿迪的处女作《赫迪》中,导演通过一位突尼斯青年新婚前夕的情感波折,揭示第三世界宗教社会向西方价值观靠拢的痛苦蜕变。和去年大热的土耳其影片《野马》一样,电影站在西方视角审视家乡青年心智的“开化”,将自由爱情与媒妁之言架在天平两端。导演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营造平淡如水却让人感同身受的叙事,可惜截取的切面太过特殊,理智的诉求压过了对感情的细腻描摹,使得故事的展开又沉闷不已,最后硬生生地把一个在传统、现代双重夹击的青年塑造成了一个不值得同情的渣男。相比之下,波黑影片《萨拉热窝之死》虽然处理更加宏大的政治议题,却在对于历史的思索中兼顾各个民族不同的情感指向,因而更为细腻,所有角色的命运都是斯拉夫民族悲剧性历史的具体反映,在萨拉热窝事件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底层劳工与欧盟官员在一座位于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五星酒店中相遇。酒店封闭的空间构成张力十足的戏剧性舞台,天台上正在进行的直播活动,则将现代萨拉热窝摩登的外表展现在观众面前。历史的腥风血雨并没有得到时间的洗刷,相反,一百年前的矛盾与仇恨仍旧深深扎根于现代人的心中。

  竞赛与展映,在平庸中发现惊喜

  作为本届主竞赛单元唯一的华语影片,杨超十年磨一剑的《长江图》备受关注。在这部被称为“影像诗”的电影中,长江如同神秘的时间本身,串联起不同个体的前世今生,又映照着中国十年发展中消逝的种种风景。

  高淳,一个年轻的船长,驾驶着他的货船沿长江逆流而上。他的父亲刚刚去世,而在父亲的信仰里,作为儿子的他现在肩负着释放已故父亲灵魂的责任。与此同时,高淳正在寻找他命中注定的爱人。但是,他在不同的码头遇到的所有女子,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当他越来越靠近长江的源头,这个他不断碰上的神秘女子竟如拥有魔法一般变得越来越年轻。他逆江而上的旅行变为一段同时穿越空间与时间的征程。高淳遇上一些同行的伙伴,但不久又与他们分别。他途经一座小镇,这座小镇曾因三峡大坝的修建而被迫迁徙,只为在另一处重现。他听说了一个鬼故事,故事中的女孩儿爬进了一位商人的身体。他走进一座宝塔,四壁回荡着佛陀的灵音。他将自己沉浸在无名诗人的诗句里,那些诗句引导着他顺着长江找回自己已然模糊的过往。《长江图》是与其他中国独立电影气质迥异的影片,杨超将一段江上奥德赛放在中国式的平凡日常生活里,融进了政治与诗意,贯通了外界与内心,创造出一个充满魔力的幻境。

  除了《长江图》,之前,包括《枝繁叶茂》、《老石》、《三伏天》、《吾土》、《黑处有什么》等不同类型的华语片在柏林电影节的不同单元与观众见面。相比故弄玄虚的《枝繁叶茂》与《老石》,其他三部电影的质量虽不算惊人,但仍在拓展中国类型片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一提的青年女导演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去年在西宁First电影节上甫一亮相就让人惊艳不已,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镇记忆与犯罪题材的融合,让电影的气质显得相当独特。

  主竞赛单元中另一部不多见的影片是美国独立导演杰夫·尼克尔斯的《午夜陶桑》。导演将“密西西比三部曲”中湿漉漉的气氛和科幻故事相嫁接,类型混搭脑洞开得颇大。在一段颇具独立电影风格的开场后,由悬疑推动的叙事像一辆猛踩油门的逃亡机车一路风驰电掣。前作中的惯用场景纷纷出现,汽车旅馆、芦苇荡、枪支……在公路影片的框架中,时不时的科幻桥段穿插让人感到惊喜。前半段启动气氛营造得不够,好在结尾一场宏大惊人的特效为观众打了最后一针肾上腺素。作为一部向旧科幻电影致敬之作,剧情老套尚在情理之中,但导演创新的野心并没有通过其他手段得到弥补。《午夜逃亡》奇特地混合了科幻与家庭题材,展示着在保守宗教势力的影响和个人面对强大国家机器的无力。在这一段路程中,我们将会看见一个愿意为儿子无所不为的父亲,用他的所有能力送自己的儿子走上一条与全世界休戚相关的命运之路。

  虽然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展映影片质量普遍不高,但它仍旧不乏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性——菲律宾导演拉夫·迪亚兹长达八小时的影片《悲伤的秘密摇篮曲》创下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影片放映之最。英国《视与听》杂志主编尼克·詹姆斯以影评人的身份成为今年的评委,在历史上也不曾多见。希望蜕变中的柏林电影节能给人们带来真正多元驳杂的观片渠道,不要让一味对“政治正确”的追求而丧失了最后的艺术底线。(编辑 李二民)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