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人民币国际化要有商品载体
秦伟
[2月11日的成交量达7711张,名义价值约为7.71亿美元,是历来第二高成交量,连续第四个交易日成交量超过6000张。]
被称作“史上最难投资的”2016年,从开年就在汇市和股市上给中国投资者来了个“下马威”,过去一个多月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蔓延到离岸市场,离岸人民币和港汇出现波动,而港股也在A股和美股的夹缝中跌跌不休。
身处这场风暴中心的港交所,一方面因为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令推出多年的人民币货币期货尝到了甜头,其合约成交量不断创新高,2月11日的成交量达7711张,名义价值约为7.71亿美元,是历来第二高成交量,连续第四个交易日成交量超过6000张。而另一方面,港股下跌、投资气氛转淡则让刚过了一岁生日的沪港通再次面对成交稀疏的质疑。
“人民币国际化,前些年是个婴儿,现在也还只是个少儿,经过这次汇率波动以后,境外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实际上也受到较大影响,(资金池规模)变得更小,但这都是发展中的必经之路。”面对市场最关心的人民币国际化和股市问题,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香港今年确实面临很大挑战,但香港有抗风险和抗压的能力,这也是香港取得长期成功的原因,虽然面临困境,但香港仍会发展。
2012年,当上任近3年的李小加在港交所网站上推出第一篇网志时,谈及的话题即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年,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重要部分,离岸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当年发行规模高达1858亿元,创下全年100宗的交易数量纪录。
“人民币国际化之于中国,就好比是‘养儿子’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让人民币这个‘儿子’从体内出生、成长、慢慢走出去,在贸易结算、计价、投资、储备等领域为国际所用。”李小加在这篇日志中写道。
在写下这篇日志前的一年半时间里,香港离岸人民币正是在高速发展期,从2010年7月到2012年初,香港的人民币存量从1000多亿元增长至6200亿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增长了近15倍。
“现在还只是个少儿。”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如今的进程,李小加表示,离岸人民币的规模和母体的人民币相比毕竟只是很小一块,“货币与整体经济、金融环境息息相关,汇率很多时候又不仅是宏观经济指标的体现,还有人的心理暗示,如何管理好预期,是人民币国际化中很重要的一块。”
去年8月11日,央行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做出调整,人民币汇率在两天内大幅下跌,此后,人民币只是单向升值的预期被彻底扭转,然而双向波动,在不同投资者眼中投射出的预期不尽相同,境外投资者对于新中间价形成机制的理解与央行期望的方向出现偏差,一次性贬值被理解为长期贬值通道的开启。
“人民币处在升值通道的时候国际化自然最容易推出去,但这不能长久,长久也没有意义,升值后一定会有贬值和来回波动,经过过去一年,大家完全可以看到人民币的汇率上下波动。这种时候就不能以简单的形式持有人民币了,升值时有人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贬值时有人愿意持有人民币负债,这样不同需求的人都会持有人民币。”李小加认为,无论升值、贬值都有人需要,这才意味着人民币进入了一个更健康的循环中。
推动人民币成为美元那样的国际化货币,双向波动还只是一小步,李小加认为,美元国际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美元石油,而参照美元,人民币国际化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大宗商品。
“中国这么大的(商品)需求国和生产国,对商品既然有很大影响力,就要考虑如何让这个影响力永久化、货币化,如何渗透到整个交易体系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商品交易的国际化、期货的国际化都是连在一起的。”在李小加看来,人民币和商品交易的国际化,又正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把钱和商品有机结合走出去。
“当我们面临宏观经济、金融稳定这些更重要的议题时,有时候需要调整国际化的步伐,在能走的时候大步走几步,但在市场动荡时,偶尔退一两步没有关系,只要大方向和趋势都是向前走的,而且要和大宗商品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安全。”李小加说。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