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今农业的主题。2013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聚焦“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四化”发展中最大的短板,也成了“十三五”时期必须重点应对的挑战。

  诚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所言,今后五年是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窗口期。如果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十三五”期间能有好的办法解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这篇文章就能做好。如果错失了“十三五”时期这个时间窗口,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等中国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后,再回过头来“补课”就会非常被动。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情况看,面对农业发展内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和长期粗放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切实把握住转换农业发展竞争力、培育农业发展接续力量这个核心,通过科技引领、产业提升和人才回流,逐步破解当下的农村发展困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农业发展史,每一次农业大发展无不是建立在生产技术的大进步基础之上的。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虽然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价格和补贴两个“天花板”的封顶约束,农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以农业结构优化来催化内生动力,摆脱“天花板”制约和行政依赖,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增强农业自身发展活力。

  农业的科技创新当然应该利用和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比如,通过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依靠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再造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确是个不错的思路,但是也应看到,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也并不是一触就灵,大量的农业项目搭着互联网快车一上路就栽了跟头,原因就在于过于迷信互联网的作用,没有踏踏实实的研究市场,在产品和渠道上没有再下功夫。

  技术是关键,资本是手段。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以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为基础,以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管理为发展途径,实现农业质的飞跃,这需要社会资本的进入和支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这为“资本下乡”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上,在政策大门大开的背景下,资本这把“双刃剑”也会被放大,一方面,大量资本进入后,用工业的生产方式对农业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另一方面,一些下乡资本“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打着经营农业的名号拿地,实际却转而经营其他产业,资本“非农化”不但没有反哺农业反而进一步啃食农业。

  人才是支撑,也是根本。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来引领,也需要普遍提高农民素质来支撑。尤其是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没有了农民的农村,才是中国农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所在。种植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把关等,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而愿意守在土地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没有年轻人的支撑,农业现代化将成为空谈。

  近年来,国家相继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以此加快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批“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吸引年轻人回去建设农村,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回到了农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回到农村的年轻人要么又重新回到了城市,要么就人在农村却做着与农业无关的事情。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出现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很大一部分是回流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却并没有真正扎根农业。农村固有的体制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才能发挥,年轻人缺少成才的氛围和制度,另外,靠农业挣钱太辛苦,也需要耐得住寂寞,这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打破农村人才制约瓶颈,不能回避对农村人才的全面关照,尤其是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习近平同志曾提出:“ 千万不要让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掉了队,否则很难支持全面小康这一片天。”如果不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起来,不把农业现代化搞上去,现代化事业就有缺失,全面小康就没有达标。政策要做实,措施要做牢。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顺应农村发展形势的现实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