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观
美国既是全球通货紧缩的“输入者”,也是全球通货紧缩的“输出者”。美元正在步入新周期,将会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新兴经济体海外债务风险提高,并推升全球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上升。
近期,全球市场剧烈动荡,为全球复苏的前景陡然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随着国际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的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加剧通货紧缩的压力。从金融流动性到经济增速,全球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都面临着严峻考验。
实体经济通缩持续,超低水平通胀成为“新常态”。当前,包括发达经济体、中国新兴经济体等多个经济板块在内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下行。根据摩根大通全球通胀数据,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通胀率仅为1.6%,不仅低于去年底的2%,更远远低于1990-2013年间全球通胀11%的平均水平。即便去年欧洲央行祭出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也难以力挽狂澜。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增长乏力,深层次问题突出,特别是中国降低产能、削减库存等结构性调整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需求不足,通缩风险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同时,影响全球价格总水平下降的因素有所增加,而影响全球价格总水平上行的因素有所减少。美联储加息加剧了全球市场价格波动。美国既是全球通货紧缩的“输入者”,也是全球通货紧缩的“输出者”。由于美元是全球大宗商品的基准计价货币,美元的持续升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而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和产出缺口扩大也导致通胀低迷,甚至是通缩的重要因素。2008年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来,全球需求动能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增量需求从美欧主导开始转变,全球工业产出以及新订单指数低迷,显示制造业复苏迟缓和低迷。作为全球经济晴雨表和国际贸易先行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由2014年11月的1464点跌至目前的468点,跌幅高达68%,凸显出全球经济放缓和原材料进出口带来的贸易低迷。
此外,美元升值周期进一步加大债务通缩压力。根据IMF数据,2014年,发达经济体的总债务为50.95万亿美元,规模同比上升232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的负债率为108.32%,同比上升0.66个百分点,债务风险依旧困扰着发达经济体。
随着美元正在步入新周期,将会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新兴经济体海外债务风险提高,并推升全球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上升。据IMF统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的非金融类企业的海外发债规模出现了急剧飙升,其本质大多是新兴市场大企业利用离岸子公司通过在离岸市场所发行的债券、跨境外币贷款来进行资金套利交易。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测算,2014-2018年,所有新兴国家需要展期的企业债务将达到1.68万亿美元,其中约30%以美元计价。如果美元进入升值通道,新兴经济体债券展期成本将显著上升,债务风险将随之升温。
国际金融危机的7年实践已经证明,世界经济增长轨迹和格局渐变,逃离通缩和流动性陷阱区域,单靠延缓美联储加息和全球央行再次货币宽松难以有效解决。眼下,全球面临的通缩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需结构性改革应对,如何寻找新的“供给替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切实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才是治本之策。
□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原标题:全球超低通胀将会成为“新常态”)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