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老炮儿”王石迟早会被人们忘记

  宋金波

  随着房地产去库存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各行各业进入快速挑战与转型,房地产业的特殊地位,以及相应的政商关系,这种关系中资本与资本的关系,都已“大江东去”,从此“一去不复返”。

  大概嫌“万宝之争”还欠缺高潮,所以年底娱乐界用《老炮儿》补上完美注脚。王石的角色,与冯小刚在《老炮儿》中扮演的“六爷”如此相似,已不是隐喻,而是明喻。

  这是一个大时代。“一个时代正在结束”,不仅发生在商界。反过来可以借此预言,此刻仅是开始,大时代的震荡与人生周期的耦合,正撕开后世能见的分野。

  很多人在电影院里为“老炮儿”、那位坚持“江湖规矩”的悲情英雄流下了热泪。在他被有高官背景的江湖后进扇耳光时,在他抽出军刀穿上军服准备“同归于尽”时,甚至在他面对(年龄相对而言的)小女生时……电影院里的人们,纷纷假装知道丧钟为谁而鸣。

  在“宝万之争”中,王石也获得了足够多的同情分。他没费多大力气就把自己塑造成了悲情英雄。一个“有规矩、有情怀、有知识、有生活”的“四有”企业家,被一个“家门口的野蛮人”、据称“诚信不足”的商界新贵下了黑手。感谢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可以更容易读懂中国。尽管有足够多的悲情加分,但无论是“老炮儿”还是王石,都没有取得他们预期的舆论信任。

  不客气地说,电影《老炮儿》充满了逻辑上的不自洽、掩饰、美化甚至谎言。“老炮儿”勾出来的悲情,来自于其“辉煌”的历史,辉煌来自于其权威,权威来自于其适应、创造与保护的秩序,这种秩序是灰色的。他们能依赖这种秩序生存,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利益,并不全是因为他们够狠够强,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妥协与交易。

  在现实生活中,全国各地的“混混”多了去了,能作为佳话流传的,却只有少数一些人。

  为什么有人说,电影《老炮儿》这部电影,是一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年的“大院子弟”,以及“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双面人的片子?王石,就是这样一个“地产老炮儿”,或者说,作为“外省干部子弟”,他的“江湖血统”,介于“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之间。他今日的一切悲情,都来自于他商界的成功。这种成功,又与当年“老炮儿”的登顶何其相似。

  甚至王石当年的攀登珠峰,出国留学,都是一个“地产老炮儿”为了江湖地位自我表彰人格魅力。

  我并非试图重复“中国原罪”这一陈词滥调。让人难以容忍的不仅是“原罪”,就像没人在意“老炮儿”当年各种劣迹。但把“老炮儿”们美化成英雄,把与江湖上那点事儿的遗痕,装点成战争伤疤,利用大众的情感缺陷,试图获得额外利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诚然,中国不是没有真正在商言商之人。中国实业界里值得尊重的是老一辈的鲁冠球等企业家。感谢这个“大浪淘沙”的大时代。做不了专业运动员和专业学者、拒绝“在商言商”的王石,迟早会被人们忘记,正在被人们毅然忘记。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