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上发生了金融危机,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抓紧技术创新。我们仍然大力追求GDP的增长,这样我们在结构调整、经济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创新方面感到错过了时机。……我们再进一步考察,适应新常态是怎么适应呢?首先要适应中高速增长,而不要再走过去的追求GDP的增长、超高速。因为“超高速”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越发展、基数越大,每增长1%他所代表的内涵、内容远远超过了过去GDP低的时候。

  —厉以宁(北京大学[微博]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博]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解读:我国经济决策盛行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分析范式。这一范式强调政府在市场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厉以宁先生以其比较经济学的思路告诉我们,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过程中,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为指导,让中国改革从需求侧改革走向供给侧改革,亦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内容所在。

  蔡昉:

  未来生产率提高来自改革红利

  未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将来自改革红利,而改革红利则直接体现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效果上。具体来说,旨在保持可持续中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制改革,归根结底要通过延长人口红利以及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和政府在其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调整生育政策,全面开放二孩。重要背景就是我国人口红利已成为历史。自然资源红利亦已过去。延长人口红利固然不错,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例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新的商业模式化解产能过剩,改良产业结构。此外,调整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减少行政投资在经济投资中的比重,优化市场和产品的供给结构。

  杨伟民:

  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要打好四个“歼灭战”,即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司副主任)

  解读:“十三五”规划落实任重道远。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说,“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没有一件是小事。减少行政主导型的投资,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再重复建设。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路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些都是改革攻坚战的艰苦战役。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中国才能如杨伟民所期待,最终又富又贵。

  (沈阳 整理并解读)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