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走过来的路,令我深知知识的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领导人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因长达18年的教育扶贫事业,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并获邀出席了论坛。在论坛开始前,杨国强还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教育界评价杨国强是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他的很多创新做法是可学、可行的,可以作为民营企业家办扶贫教育的典范。

  对于荣誉,杨国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平常事,平常心,尽公民责任。”

  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是由国务院扶贫办与联合国[微博]开发计划署自2007年开始共同举办的机制化、品牌性的论坛。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之间交流减贫经验,应对贫困挑战,共商减贫对策的国际性平台。

  中国政府举办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是期许通过高层论坛呼应联合国发展峰会2015年后发展议程,推进中国和全球的减贫事业。

  今年的论坛主题为“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中央领导人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举措,他说:“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在演讲时他还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

  杨国强获邀出席了论坛。在论坛开始前,杨国强等十位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奖者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中国消除贫困奖是中国扶贫与慈善公益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该奖项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建立权威性的组织机构,科学系统的评选标准,严密透明的工作程序,精心广泛的宣传,以实现昭彰社会扶贫慈善公德和改进、发展扶贫工作技巧的双重目标,从而推进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健康发展。

  刚刚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杨国强,在“扶贫必扶智”方面贡献卓著,组委会评价其“是民营企业家教育扶贫创新的典范”。

  自1997年以来,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以及碧桂园集团共投入21亿元用于扶贫,其中专项用于办学、助学、兴教的就超过了9亿元,有效帮扶了41875名贫困人口。

  10月16日下午,杨国强受邀在社会扶贫论坛上发言,分享他的扶贫之路。他说:“我希望,每一位年轻人出来社会工作,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贫困人口都得到平等和公平的教育,让他们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杨国强积极投身教育扶贫的动力根源来自于早年经历。他是贫苦农民出身,曾做过放牛娃、泥水匠,历经各种艰辛酸苦。他从来不曾忘记,小时候因为贫穷,政府不仅免了他学费,还给予了助学金,让他完成学业并改变了命运。事业有成后,他决心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

  办学扶贫,

  创办全免费高中、大专

  办学,是杨国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创办两所全免费、纯慈善的全日制学校中倾注了很多心血,从选址筹办、规划建设到教学设计,他都亲力亲为。

  2002年,杨国强出资2.6亿元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在全国招收家庭贫困、成绩优秀、心智健康的学生。学校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大学、硕士、博士所有学业。

  目前,国华纪念中学共接收了2356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并将他们都培养成高材生。立校至今,学校一直保持极高的本科升学率。

  杨国强与学生座谈时总是强调,从国华走出去的学生,都应记得学校礼堂墙上的铭文:国华学子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杨国强认为,看国华学校的成就,不是看它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微博],而是看一二十年后,国华学生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如今,杨国强个人每年投入国华纪念中学的资金超过4000万元。

  2013年,杨国强又出资3.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所有入读学生不仅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2014年9月正式开学,目前共招收672名贫困学子。

  杨国强计划在实现规模办校后,每年再投入1亿元强化运营。学院尝试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结合碧桂园的企业经验和学院的专业知识,培养真正实干、能干的技术人才。

  杨国强介绍立校缘起时说:“我出生在农村,也曾很贫困。开始工作时做了泥瓦匠,一门手艺改变了我的生活……感谢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佑助,让我有机会为社会建造广厦千万间,亦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杨国强希望,通过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一方面系统地培养精技善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以学院的精英式培养、高层次就业来改变社会对高职的看法,从而让更多学子喜欢读高职,进而改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

  助学扶贫,

  首创“道义契约”模式

  事实上,早在1997年初,杨国强的事业刚起步、小有所成时,他便开始投身教育扶贫事业。

  一天,他走进广州羊城晚报社,称愿意捐资设立一个大学生助学基金,并当场拿出100万元的支票,委托报社负责发放这笔助学金。此后,每年都有100万元准时汇入这个大学生助学金的账户(2006年开始增加到200万元)。

  杨国强为人低调,他向报社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二是要与被资助者签下一份《道义契约》。

  《道义契约》要求,受捐者有能力有条件后,将得到的资助连本带息捐给这个助学基金,或自己设立助学基金。

  杨国强在给学子们的信中说:“我祝愿你们日后事业成功,到时候,你有能力,有条件了,也应回报今天所得到的帮助,将今天得到的这笔钱,连本带息还给‘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或自己设立一个助学金,以一种道义责任,加入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行列。”

  直到2007年,经由媒体意外报道,大众才知道,10年来资助了广东19所高校近4000名贫困大学生的人是杨国强。

  如今18年过去,累计已有8065名贫困优秀学子获得资助。而在杨国强的影响和《道义契约》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学子将爱心薪火相传。学子刘国兴设立了“宋秀琴助学金”,学子范少钦设立了“合众助学金”,学子张富建带领数千仲明志愿者,服务社群,传递爱心……

  创新成人职教扶贫,

  扶贫扶到根子上

  18年的教育扶贫创新工作经验,使杨国强坚信:“教育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资助,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是减贫脱贫根本之举。”

  职业教育是杨国强在教育扶贫创新方面的重要探索。杨国强的职业教育扶贫探索始于2006年。当年在四川省国家级贫困县马边和甘洛的扶贫工作中,他捐资2100万元在这两个贫困县分别协助政府建起了当地唯一一所职业中学,希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将扶贫扶到了根子上。

  2012年6月,针对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组织难度大的特点,杨国强开始探索他的另外一个教育扶贫方式,他决定将职业教育的课堂搬到村子里。在经过仔细的调研和筛选后,杨国强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开展“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该项目以自愿为前提,对全镇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派驻工作人员驻扎在水头镇,与村民同吃同住,执行该项目。

  除了开展培训,项目还积极探索人才输出,联系人才公司和用工单位,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训农民找工作。

  三年来,该项目免费培训16469人,其中8150人取得叉车、电工、家政育婴师等9种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推荐就业,3828人进城就业。

  杨国强的教育扶贫对象中,还有农村籍复转军人。2007年,在总参军务部支持下,杨国强出资5500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8年来共投入4000万元加强办学。同时,他给安徽省“雨露计划”捐资2500万元,系统培训农村籍退伍军人,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

  目前,杨国强已经出资1.2亿元,资助了14313名农村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

  对于自己对消除贫困事业的坚持和创举,杨国强曾深切地说:“改革开放的阳光,社会的佑助,知识和智慧让我战胜了贫困,我的企业让成千上万的人安居乐业……而我是个刚走出贫穷泥沼的大汗淋漓的跋涉者……走过来的路,令我深知知识的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