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涌[微博],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著名投资人。他是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大陆留学生之一,而如今,他的理想是帮助更多“新海归”创业。从99年成立信中利资本至今,汪潮涌亲历中国创投圈沧海桑田之变。在新浪财经专访栏目《新投资时代》谈及当前大热的互联网创业,汪潮涌表示,这一定有泡沫,但是也有其合理性。
记者:过去十几年中国的融资环境有何变化?
汪潮涌:天壤之别,15年以前在整个中国做风投的机构不到10家,今天在中国活跃的国内和国际的风投机构有几千家,尤其重要的是,关于增值服务这块现在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机构,那个时候创业者是没有这方面的帮助的。
记者:创业市场是否存在泡沫?
汪潮涌:有泡沫,但是也有它的合理性。
记者:互联网创业为什么靠谱?
第一,中国的这些互联网的人口,无论是PC、还是移动互联网,现在都是全球用互联网第一。所以全球互联网的上市公司里头,市值前10名里头,中国公司大概占了一半,主要是基于中国巨大的互联网的用户群。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也产生了机会。
记者:BAT是否会抢创业公司的饭碗?
汪潮涌:当然有这个方面的考虑,因为现在BAT确实太强大,尤其是在量、用户群和品牌的影响力上面,给很多的初创的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这些初创的公司就要打自己的差异化的牌,寻找自己的独特的一个竞争优势。
记者:资本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扮演什么角色?
汪潮涌:资本在产业转型和升级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就是,风投和PE在投资过程中又把机制、公司治理的法人架构、激励机制、职工持股、知识产权等等西方的一些或者是国际的一些理念引进来,包括合伙人共享经济这种理念引进来,所以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
记者:您的投资评判标准是什么?
我总结了几个P,从企业创始人的特征来看,第一个P是Passion,创业的激情,第二个P是Persistence,要坚持,持之以恒,像刘强东、马云[微博]在电商里面都是坚持了15年以上才成就今天。第三个P就是Previous experience,就是你的创业前的经验和你的资源。像马云如果没有卖黄页的这段历史,他对贸易、对商业之间的这种理解就不会有那么深刻。李彦宏如果没有在硅谷做搜索工程师那一段的历史,他就不可能对搜索引擎理解得那么透彻,这种例子很多了。当然还有第四个P,就是Profit,就是互联网早期是烧钱,以发展用户,成本亏损在所不惜,当然最终你还是要盈利的。
记者:国外的创业氛围与国内有何差异?
汪潮涌:从创业气氛来讲和踊跃程度来讲,国内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当然早就超过欧洲,因为欧洲的创业气氛并不是很浓,跟以色列相比,有本书前些年在市场上很的流行叫《创新的国度》,以色列的企业精神是很强的,因为他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必须得生生不息,犹太人的这种创业的传统跟我们中国人很像,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目前的创业一个是就业的困难、经济下滑,包括高生活成本,以及更重要的是前面的创业公司的成功,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创业者的行列。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的成本,因为成功的创业者还是少数。
记者:中国创业者最欠缺什么?
汪潮涌:中国的创业者欠缺的是相应的一些社会配套,比如说社会给你失败的容忍度,你失败了以后会不会被人嘲笑、会不会被人看不起、会不会被家人接受,这是一种文化的层次。第二个就是说,政府支持的力度。真正人民币意义上的风投现在目前比例上还是小,比外资的风投小得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互联网领域里边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外资控股的,这一点其实也是一种悲哀,但是我希望以后政府能够逐步的改变这个现状,要意识到投人才、投软件比投基础设施和高科技房地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