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 (记者 黄俊毅)从国务院扶贫办获悉: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初评结果揭晓,共有23个候选单位和个人入围。
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同发起。8月份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各省区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截至9月20日,共收到220份候选人材料。经过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评委会集中初评和组委会确认,共有23个候选单位和个人入围。其中:感动奖12个、捐赠奖5个、创新奖6个,成就奖、全球奖空缺。
入围候选单位和个人的事迹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举报。公示时间截止到10月8日。公示结束后,组委会将核实有关情况,评委会将对入围候选人进行终评,最终评选出正奖获奖者。未获正奖者,则颁发提名奖。表彰活动将在2015年10月17日前后进行。
序号奖项入围候选人推荐
省区市
1感动奖马希丰先生宁夏
2感动奖沙吾尔?芒力克先生新疆
3感动奖杨文学先生贵州
4感动奖丁莲女士云南
5感动奖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贵州
6感动奖次巴先生西藏
7感动奖范振喜先生河北
8感动奖姚尚龙先生湖北
9感动奖吴长生先生福建
10感动奖朱彦夫先生山东
11感动奖李晓梅女士甘肃
12感动奖李鹏程先生云南
13捐赠奖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宁夏
14捐赠奖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福建
15捐赠奖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海南
16捐赠奖马永升先生云南
17捐赠奖河仁慈善基金会福建
18创新奖杨国强先生广东
19创新奖四川旺苍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四川
20创新奖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四川
21创新奖甘肃陇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甘肃
22创新奖湖北秭归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湖北
23创新奖刘发英女士湖北
中国消除贫困奖组委会监督举报电话:010-82626897 13910242541
电子邮箱:xpj@fupin.org.cn
一、感动奖候选人
1.马希丰
马希丰,男,回族,宁夏吴忠市同心县扶贫办主任。
2007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心县决定实施生态移民,这个工程落到了马希丰肩上,由他担任县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综合部副部长(移民办主任)。经长期调研,他制定出详实的整体移民村规划,并深入各乡各村组织搬迁,对移民工程质量严格把关。他经常手拿一把锤子和一根钢卷尺到工地,随时测量尺寸,敲打混凝土部件。有时还要爬梯子到房顶查看,对建筑质量不合格者毫不留情,不合格的让施工单位推倒重来,有时还自己动手推墙拆瓦。
八年来,不顾自己和家人病重,马希丰出色完成移民任务,总共将2.6万户、近11万人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并通过集中种植8万亩枸杞,帮助移民村走上了致富路。
2.沙吾尔?芒力克
沙吾尔?芒力克,男,维吾尔族,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党支部书记。
昔日达西村,没有一条林带,没有一块条田,自然灾害不断。沙吾尔?芒力克任村支书后,带领村干部外出学习,和村民们苦干了30天,平整出10条林带。其后,他又带领村民进行农田改造,使达西村万亩农田实现林网化。
他自掏腰包30多万元,打了两口灌溉机井,让全村600亩棉花地不再缺水。他为村里探索出8条创富路子,壮大集体经济。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6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元。他非常注重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在全村订立民族团结村约,倡导维汉民族之间语言互学、节日互访、生产互助、困难互帮、婚事互贺、丧事互办。23年的民族结对,让这个村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
3.杨文学
杨文学,男,汉族,贵州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核桃寨村民。
2000年,杨文学走出大山,来到省城贵阳当起了“背篼”,替人背东西谋生。几年后,他从积蓄中拿出3万元买来水泥搅拌机租给工地使用,成为工地上的“小老板”。2011年,杨文学回家过年,寨子里的老人希望能有条路从村寨通往外部世界,让乡亲们不再封闭在山高谷深的乌蒙大山。几杯苞谷酒下去,杨文学决心将自己起早贪黑攒下来的13万元钱,用于寨子里修路。没想到,13万元积蓄用完,居然连通往村寨的毛坯路都没打通。村里10多个年青人受其感召,一起出山当“背篼”,想一起攒钱为村里背回一条大路。
后在贵州一家基金会的支持下,各界为之捐款,共筹集194.7万元,终于修通了这条通往寨子的公路。
4.丁莲
丁莲,女,汉族,云南红河日报社记者。
2007年,丁莲与红河县大羊街乡中学生高查庆结识。高家一贫如洗,一家人住的房子都是向村民借的。高家无钱供高查庆上大学,丁莲决定自己来供这个孩子读大学。此后,每学期开学,丁莲都要将学费送到高查庆手里。
在报道个旧保和乡特大车祸事件时,丁莲为当地因车祸致贫的17名小学生发起资助行动,她自己资助了5名。在她的感召下,周边很多人都加入到了帮助当地脱贫的行动中。因劳累过度,她多次晕倒在扶贫途中。
16年来,丁莲坚持在红河州9个市县连续发起帮贫、助困、助学、修桥等,感召了上海、广东、安徽等国内20多个省市及云南省内爱心人士加入。她本人共资助过20多名贫困学生,她帮助的人数达到1000多人次。
5.朱敏才、孙丽娜
朱敏才、孙丽娜,汉族,北京人,夫妇。
2000年之前,朱敏才在商务部工作,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参赞,孙丽娜是北京崇文区一名高级教师。2005年,夫妇俩决定到贵州支教。
几经周折,孙丽娜夫妇来到贵州望谟二小支教。天气炎热,住处没空调没电扇,朱敏才还得了痛风病,每天起床腿疼得站不起来。他们克服困难,坚持支教。孙丽娜一周至少上32节课,是正常教师授课强度的两倍;她教过语文、英语、音乐、政治、品德等课程,几乎一人撑起一所学校。朱敏才则一直用智慧和学识默默帮助妻子。2008年,他们夫妇再次来到贵州支教。在遵义龙坪镇村小支教时,夫妻俩还为学校筹集了300多万元建房款、87台电脑、电化教室所有设施和1000余册图书。
6.次巴
次巴,男,藏族,西藏那曲地区申扎县买巴乡聘用干部。
次巴是买巴乡五村一名贫困户,五村当时是全乡最穷一个村。2010年,次巴发动村里贫困户,组建起村扶贫互助社。村扶贫互助社没有资金、没有项目,次巴四处奔跑,筹到6000元启动资金。互助社用这笔钱先购买两辆拖拉机,解决了当地运输困难;再组织起施工小队,在当地承包修羊圈、打砖等。次巴还带着合作社建起摩托车维修点,交给培训后的村贫困户轮流经营。
近几年,次巴为村里争取了不少脱贫机会,如:县扶贫办为五村实施了借畜还畜项目;支持合作社两座蔬菜大棚、为五村安排了民族手工艺及服饰加工项目等。目前互助社每年分红现金、畜产品折算达15000元,集体资金57000元,固定资产折算达50多万元。
7.范振喜
范振喜,男,汉族,河北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党委书记。
他在任28年,其中23年是身患癌症坚持工作。周台子村曾是塞北贫困山区有名的特困村,又穷又乱。他一上任,就想到如何带领全村脱贫。他从自己的亲人开始,陆续收回了村里矿点,使之成为集体企业,规范开采;为建设村铁矿厂,患血癌刚出院,就跟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到处借钱,打下230张借条才借齐了款。
2004年3月,在面临收购资金过亿的巨大困难面前,范振喜带领村两委,克服重重困难,将一家市属国企收购为村集体产业。
如今周台子村已实现村有固定资产10多个亿,去年集体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收入13000元,村里建起了幼儿园、小学、职工公寓等一系列公共设施、以及“五横三纵”、客货分流的交通网络。
8.姚尚龙
姚尚龙,男,汉族,湖北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教授。
作为医疗专家,1998年长江抗洪、2003年SARS救治、2008年汶川大地震……每一次他都挺身而出。
汶川大地震时,他带领武汉协和医院医疗队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利用间隙时间操刀了17台手术麻醉,是全医疗队实施麻醉手术最多的专家。灾民谭邦富腰椎受损、无钱治疗打算放弃,他多方协调医疗器材运到灾区,并亲自为谭邦富手术,器械及手术费全免。他总是冲在救援最前线,但很难想象他竟是一位癌症患者,经历过头、颈、肾多部位手术。
2001年起,在他的倡导下,武汉协和医院针对贫困先心病患儿发起了“心系农村、情暖农民”减免活动。截至2014年,该活动共计减免医疗费用3670万元,4912名贫困先心病患儿得到救治。
9.吴长生
吴长生,男,汉族,福建将乐县高唐中心小学的一名生活老师。
37年前,作为一名代课老师,他在岩干村破旧的生产队仓库里,一呆就是十年。
当他了解到班里有一名女生因家贫辍学时,从仅有的28元代课工资里,挤出一些钱来支付这名女生的学费,直至她小学毕业。另一名男生家长病重,交不出学费,面临辍学,为了让孩子上学,又是他替学生交了学费、书本费等。
为改善山区孩子们的住宿和饮食条件,他和老师们一起向县里争取并实施了“农村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让孩子们告别吃腌菜、挑箱担米上学、睡“透风房”、洗冷水澡的历史。对学校留守儿童,他更是像家长一样,经常为孩子们过生日、甚至接孩子到自己家里玩,被孩子们称为“爱心爸爸”。
10.朱彦夫
朱彦夫,男,汉族,山东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
14岁参军,18岁在抗美援朝战役中身负重伤,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1957年,他放弃疗养,回到家乡担任张家泉村支书。
张家泉村是当时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文盲村。他办夜校教乡亲识字,借老母亲的棺材板打书架、为村里办起图书馆。
看到村民们吃不饱饭,他提出荒沟改造计划,一个冬春将村里原本乱石如阵、乱草丛生的赶牛沟改造成了40多亩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次年再增良田70亩,彻底解决了村口粮问题。后十年,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带领村民打井抗旱并解决通电难题。
几十年艰苦奋斗,终换来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1.李晓梅
李晓梅,女,汉族,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年轻时,李晓梅曾在乡卫生院做过护理、开过诊所。2008年,她开办的马铃薯企业正等收获,却在赶往马铃薯基地的途中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
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李晓梅坐着轮椅下乡奔忙,继续推广她的“公司+农户”的马铃薯种薯推广计划。陇中南部地区高寒阴湿的气候特点和土壤富钾的地理条件,让马铃薯种植得天独厚,也使得这一产业成为当地脱贫的主要支柱产业。
8年多来,李晓梅通过改良马铃薯种植技术、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投放模式,精准对接基地贫困户,帮助当地会川镇、祁家庙乡、五竹镇、锹峪乡、秦祁乡等乡镇建起了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每年带动周边乡镇2500多个农户平均增收5000多元。
12.
李鹏程,男,拉祜族,云南普洱市西盟县扶贫办原主任。
李鹏程出身贫寒,他从小就希望能够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2011年11月,李鹏程调任县扶贫办主任。
在同事印象中,李鹏程是个工作狂。他经常下乡调研,一去就是六七天,吃饭也常是两顿并作一顿,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在力所乡力所村二组,李鹏程帮村里理出了一套脱贫思路,教会村民种橡胶种咖啡,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
今年5月,云南启动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扶贫办工作量大增。李鹏程更加频繁地出差开会、学习、下乡调研,早出晚归。6月25日晚,李鹏程从楚雄出差回到西盟,准备参加第二天的全县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第一次会议。26日凌晨,李鹏程在家中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6岁。
二、捐赠奖候选人
1.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
2011年,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彦宝夫妇注册1000万元,成立了家族式非公募基金会——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本着“善心善行、善款善用、善始善终”宗旨,将教育、医疗作为公益事业的重点,同时通过助残、助困、捐建移民区学校和卫生院及紧急灾害救助等方式,不断拓展为弱势群体和公益事业服务的范围。
从2011年起,基金会每年出资3000万元,连续三年资助15000名宁夏籍贫困学生(含本科、职校和高中生)完成学业。2013年8月起,继续实施第二期为期7年的助学计划,计划7年再捐11.53亿元,资助10.2万名学生完成学业。
截至2014年12月,党彦宝及宝丰集团共向燕宝慈善基金会捐赠善款43800万元,共计支出善款42563.42万元。其中2013年支出9664.97万元,2014年支出15191.81万元。
2.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黄仲咸先生是旅居印尼爱国华侨,祖籍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少年时家贫辍学,背井离乡前往印尼谋生。
1990年,黄仲咸先生创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2004年9月,创立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2005年2月,黄仲咸和夫人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其一生苦心经营积攒下来的全部资产,包括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土地使用权等,全部捐赠给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多年以来,黄仲咸先生及其创建的基金会在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累计捐资5亿多元人民币。其中2013—2014年度,公益捐赠扶贫救灾金额达2246.45万元人民币,成绩显著。
3.海航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海航集团独家发起成立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2013年10月,海航集团将其20%股权(价值约85亿元人民币)捐赠给慈航公益基金会,基金会成为海航集团单一最大股东。
2013—2014年间,慈航公益基金会积极落实“海航光明行”项目,为青海班玛、囊谦、四川理塘、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库尔勒市等地,以及非洲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等地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至2014年底,这一行动已帮助53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恢复了光明。慈航基金会还在海南干旱地区打井,在国内中西部地区设立助学金,在宁夏、广西、海南和云南四省区启动见义勇为安居工程,以及在雅安地震、鲁甸地震中慷慨捐赠。经统计,2013—2014年,海航集团共有8945.31万元用于扶贫济困。
4.马永升
马永升,男,回族,云南昊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1998年,马永升创办鲁甸县昊龙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组建为云南昊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总资产108亿元。
在鲁甸县桃源乡鸭子塘村合作社发展方面,马永升做出了诸多努力。他支持鸭子塘村合作社兴办了日产10万块的免烧砖厂、日产1200立方米的沙石料场,以及毛石场、园林绿化公司、编织袋厂、石灰窑厂等。此外,他还成立小贷公司,为农户解决贷款问题。2014年,鸭子塘村合作社人均纯收入达到17323元,同比增长19%,较合作社成立之前增长了667.86%。
马永升多年来累计向社会扶贫济困、助学、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款3.5亿元,其中2013—2014年,共向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款2650万元。
5.河仁慈善基金会
2011年,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先生捐赠其个人所持有的3亿股(过户当天市值35.49亿元人民币)福耀玻璃股权,发起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
截至2015年5月,河仁慈善基金会已累计开展公益慈善项目58个,公益支出总额超过4.8亿元人民币,捐赠区域遍及我国北京、福建、新疆、西藏等29个省区市及邻国尼泊尔,共开展了44个教育助学、医疗救助、紧急灾害援助、基础民生工程援建、临时困难帮扶等多种形式的扶贫类项目。
其中,2013—2014年,河仁慈善基金会扶贫类公益支出已达1.4亿元,开展公益扶贫项目25个。在云南捐资400万用于金平县、麻栗坡县五个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在江西捐资900万用于贫困家庭先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免费手术救助等。
三、创新奖候选人
1.杨国强
杨国强,男,汉族,广东碧桂园集团创始人。
1997年,杨国强便投身教育扶贫。他找到广州一家媒体,拿出100万元,以与被助者签《道义契约》方式助学。此后每年100万元准时汇入(2006年增至每年200万)。18年里,共资助8065名贫困优秀学子。
2002年,杨国强出资2.6亿元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在全国招收家庭贫困、成绩优秀、心智健康的学生,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大学、硕士、博士。2013年,杨国强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所有入读学生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2007年,杨国强创办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免费培训14313名农村籍退伍军人;2012年开展送技术技能下乡,免费培训16469名农村劳动力。
1997年至今,杨国强共投入21亿元扶贫,其中教育扶贫超过9亿,共计41875名贫困人口得到资助。
2.四川旺苍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
从2006年底开始,旺苍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局先后在全县86个贫困村,建起2394个互助组,让13995户农户加入了互助社。截至今年7月,全县互助资金总额达到2127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05亿元,还款率(含提前还款)达123%。
2009年,旺苍县依托农村互助资金平台,先后在龙凤乡锦旗村、五权镇清水村等7个村尝试金融创新,让互助社以上级财政拔付的专项扶贫款作担保,由当地信用社按放大1倍的比例和基准利率向互助社提供贷款,互助社再贷给社员。此后,旺苍县又引入公司、农户联保方式等,扩大银行贷款授信,以及相继试点引入了小额保险、小额信贷等业务,为全县脱贫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经统计,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218元、比2010年增加3199元,2011年以来累计减贫4.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51%、下降了13.62个百分点。
3.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
前身为国际小母牛组织成都办公室,1985年起开始在四川实施扶贫项目,至今已有30年。一直在我国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项目。他们通过农民田间学校,集中培训和上门服务等方式,每年为8千多户农户实现养殖增收。其中,海惠?小母牛项目以其特有的礼品传递方式,让贫困户得到援助。
在每个项目社区,海惠都会动员社区按15—25户规模组建互助组。目前已共建立了1685个互助组,共同谋划发展。2013年起,海惠提出“助贫创福价值链”,在全国项目点基础上建起56个合作社,并指导合作社进行了价值链实践,成功孵育出剑阁鸿羽养鸡专业合作社这一案例。
截至今年6月,海惠共在国内实施157个项目,援助动物563万多头(只),培训各类人员93万多人次,扶持了114489户贫困农户。
4.甘肃陇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甘肃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市。
陇南市扶贫办采取借力国内营销平台和自建网络平台“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启动建设了陇南市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顺通电子商务物流园等重点项目,与阿里巴巴[微博]合作建起了西北首个地市级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推动实施农村电商“千县万村”计划,目前已在陇南9个县区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在450个贫困村创建了一批电商扶贫示范网店。
截至今年8月,陇南全市网店数量达到6837个,2015年全市网店销售总额89359万元,其中线上销售29357万元,线下销售60003万元。其中电子商务对贫困人群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人均240元以上。
5.湖北秭归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1年,秭归县扶贫办为实施精准扶贫,摸索出独具特色的“1119”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即由1名县委常委或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挂帅,1名有实力的队长单位牵头,1家规模企业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9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1个贫困村,每年轮换一次,进行集团式扶贫。
每年县扶贫办为10个贫困村安排每村不低于100万元专项资金,发改、财政、农林、水利等部门安排不低于200万元的项目资金。明确的资金来源渠道,刚性保证了每个贫困村的资金投入。同时,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扶、一户一帮,提高标准,极贫重扶,让贫困户既享受普惠制,更享受特惠制。
五年多来,秭归县扶贫办已共为启动了整村推进的48个贫困村捆绑项目资金3.7亿元,村均投入达到770万元,解决了4.4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6.刘发英
刘发英,女,汉族,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黄柏山乡陈家坪小学教师。
2005年,已经在陈家坪小学工作12年的刘发英,一个偶然机会,发现网络助学途径,比此前自己节衣缩食帮助孩子们的效率要高得多,于是注册了“英子姐姐”的QQ号,将当地贫困学生信息发布到网上,寻求网络援助。
十年来,刘发英为开展网络助学,几乎贡献了所有的节假日,陪受助学生领取款物、陪志愿者家访等行程达2.7万多公里。
近三年,她成功募集到大量电脑、书籍、体育用品,每年募集的助学款都在200万元以上。截至2015年8月,刘发英已累计募集助学善款1173.38万元,以“一对一”方式,资助了湖北、湖南两省的长阳、五峰、秭归、鹤峰等5个县251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她从未在善款中提取分文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