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 根据组委会的安排,论坛的开幕式在9月10日上午举行,李克强总理将同与会代表会面并发表特别致辞。但总理在9月9日仍专门与企业家代表会面。这样的安排显示出了李克强对于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 本届论坛,施瓦布“破例”主持几场技术革命讨论。他希望与年轻技术公司聊一聊,理解最新的科技。
9月9日,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如期举行。来自全球的政商领袖和行业精英汇聚大连,只是为了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用什么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此消彼长的货币宽松政策并没能将经济带出阴影。人们逐渐形成共识,那就是经济复苏必须依赖结构性改革,而非短期刺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希望以“科技、创新、增长”为路径,试图“描绘经济增长新蓝图”。
既然是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其动力源泉究竟是什么?科技?人才?体制?哪个才是更根本、更有效的源泉?
既然是“描绘经济增长新蓝图”,那么“新”在哪里?世界和中国经济未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全球经济社会的新趋势,又会给个人带来什么影响?个人和组织如何适应这些新趋势,描绘好自己未来的新蓝图?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与各领域多位前沿代表,对这些问题进行“终极追问”。
技术革命机遇期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理解世界所处的技术阶段,是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基础。如今的中国希望抓住技术革命的机遇,“弯道超车”,走在世界前列
根据组委会的安排,论坛的开幕式在9月10日上午举行,李克强总理将同与会代表会面并发表特别致辞。但总理在9月9日仍专门与企业家代表会面。这样的安排显示出了李克强对于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而在开幕致辞中,李克强更是以创业者的故事作为开场。“就在昨天,我一到大连就去看了一家大连的创客空间。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公司,他们有10位员工,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创业……”
泱泱大国的总理亲自为草根创业公司代言,这在全球可能也属罕见。
李克强对于创业公司的重视,或许反映出了本届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思路。当全球市场热烈讨论汇率波动、GDP增速等中短期因素时,中国政府更着眼于长远战略。在开幕式演讲中,李克强表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把经济潜在增长率充分挖掘出来”。
李克强把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说得很清楚:“只要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对经济短期波动,我们不会随之起舞,也不会掉以轻心”。
李克强说,“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旧体系正在加速瓦解,新体系正在孕育,但新体系里包含哪些部分?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而“科技革命”成为了达沃斯论坛中被频繁提到的背景。正如达沃斯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言,“我们面临着一场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的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施瓦布说:“现在47%的美国就业可能都会被机器人取代,但我们能否创造出这么多新岗位?”这场新的技术革命将导致大量人口的重新定位,若未及时跟上时代步伐,许多人将面临生存危机。
回望人类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当人类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各种闻所未闻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正如马云[微博]在达沃斯论坛所说,“我们对未来知道得太少了。”
因此理解世界所处的技术阶段,是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基础。正如李克强判断,“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
与前两次技术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并非主要改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而是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
对中国而言,终于可以同步抓住技术革命的机遇,不再需要等上百年才来“补课”,并有可能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到底哪些新技术会带来经济增长?在这个萌芽阶段,不会有标准答案,而只能以开放的心态探索了解。连年过七旬的施瓦布,都在努力向新兴科技企业学习。
熟悉达沃斯论坛的记者都知道,施瓦布一向不亲自主持分论坛。然而在本届论坛,施瓦布却“破例”主持了几场技术革命讨论。他坦言,自己希望与年轻技术公司聊一聊,理解最新的科技。
而《国际金融报》记者在施瓦布办公室门口观察到,不少中国新兴企业的负责人陆续被邀请进房间与施瓦布单独会面。甚至有些企业在中国人眼里都名不见经传。
尽管新科技层出不穷,但有一点似乎没有异议:互联网与各个产业的融合,将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各个产业数百年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被称作“互联网+”和“物联网”,即把所有物体、人等都通过互联网形成线上空间。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下一个最大的风口是万物互联。未来穿戴设备,包括手表、眼镜、桌椅、台灯等都会是联网交互的。”
施瓦布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这场技术革命的前沿,“从很多方面来说,中国处于新技术革命的前沿,并且将会从这场转型当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在互联网领域,中国企业或许有能力引领世界。
阿里巴巴[微博]集团董事会执行主席马云认为,互联网时代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到了内容分析运用阶段,他用一句话表示,“世界正从信息技术时代转型到数据技术时代。”
这有什么区别?马云之前在其他场合解释,“我们正从IT转变到DT时代。IT是信息科技,DT是数据科技。IT和DT的不同之处在于:IT尝试控制,DT要增强人的能力;IT要控制未来,DT要创造未来;IT要令全球20%的公司变得更有影响力,而DT要使得剩下80%的公司更成功;IT要让人变成机器,DT要让机器像人一样工作;IT要求每样事情遵从同样的标准、要求一致,而DT则要求每样事情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有“人工智能之父”之称的卡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Andrew Moore,他解释称:“以前互联网技术公司做的事情是把线下的世界搬到线上。而现在线上已经积累了很多数据,以后如何处理、分析、使用互联网线上数据,来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就是数据技术要完成的工作。”
共享经济的全球视野
专家指出,分享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而中国提出的“国际产能计划”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李克强说,“越是面对混沌复杂的局面,越要提振信心,看到希望。”全球旧体系正在加速瓦解,新体系正在孕育。但何为新经济,其模式创新又体现在哪里?目前的格局依然混沌。
而这正是本届达沃斯论坛想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不同会场、不同领域领袖的讨论,发现“按需经济”、“共享经济”正成为企业、政府共同期待的新模式。
你的车大部分时间都停在那空着,你的房子大部分时间也空着,而别人刚好需要,那把你不用的资源共享给别人,你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就是这么简单的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实践,给Uber和Airbnb分别带来了500亿美元和255亿美元的估值,同时为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中国,近几年分享经济也逐渐升温,移动出行、P2P租车、互联网金融、房屋短租等热门领域,均出现了诸如滴滴出行、PP租车、聚爱财、小猪短租等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另一方面,分享经济模式由于门槛低、成本小、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更是受到不少创业者的热捧,租衣、物流、旅行等领域开始逐渐被发掘。
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是此次达沃斯论坛的联席主席。他也是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典型代表。“我们的目标是,在任何地方,3分钟内都可以叫到一辆车。”程维说,要建立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而分享经济在全球的另一个代表人物,Airbnb创始人Nathan Blecharczyk,也来到了论坛的现场。针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提出“什么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他回答说:“是强大的思想”。
Nathan Blecharczyk继续解释:“关键是怎么扩展这个思想?若是想要扩大思想的影响力,那么规模、社区就很重要,必须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而他正是用Airbnb这样的分享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资源共享。
在开幕式讲话中,李克强也着重宣传了共享经济。他表示:“目前全球分享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路子,通过分享、协作方式搞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这有利于拓展我国分享经济的新领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是中国政府首次认可并提倡共享经济。
对于共享经济,中国领导人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在本届论坛上,李克强再次详细解释了国际产能合作计划,“我们愿意多从发达国家购买先进的技术和高端装备,愿意把它和中国的中端装备组合起来,以性价比好的优势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并且提供合理的融资支持。”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这些过剩产能并不是落后产能,而是符合技术规范、符合环保标准且比较先进的产能。
业内专家指出,共享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比如,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产能过剩就是资源闲置和生产能力超需求。以往中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主要还是放眼国内。而此次政府明确分享经济理念,并提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已经超过一国范畴,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全球经济共赢,充分体现本届政府的全球化视野。
在达沃斯论坛针对共享经济的专场讨论中,纽约大学教授Arun Sundararajan说,“共享经济将是资本主义的一场革命。资本主义以‘规模集聚’为基础,而共享经济模式将打破规模聚集,实现‘从人到人’。将来,我们不需要从某个大公司购买产品,彼此共享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受某个公司雇佣,因为人们可以把要做的事,在人群中共享完成。”
但这种新思想对于一些人而言暂时难以理解。在论坛现场,《国际金融报》记者曾询问多名外国企业家对于国际产能计划的看法,大部分人表示看到了中国不是为一己之利,而是有包容世界的胸怀,但有些人表示,对于具体怎么做,仍然不是很清楚。
不过,已经有许多国家正在抓紧与中国合作。加拿大新斯科舍(Nova Scotia)省总理Stephen McNeil此次前往大连,正是为了帮助新斯科舍省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找到在中国扎根的机会。
Stephen McNeil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们不是做短期项目,而是让我们的企业长期在中国扎根。目前,我们省与中国的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尤其需要对许多根本性的问题,作出长远而准确的判断。我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无法再回‘两位数时代’,但这里仍然有巨大机遇,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多边合作新机制
人类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甚至颠覆,新技术将重新分配利益“蛋糕”,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众多企业家提出多边机制的改革模板
人类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甚至颠覆,新技术将重新分配利益“蛋糕”,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的改革方向。但什么样的机制最能承担起这一改革的目标,依然值得探索。
而在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众多企业家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国际金融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多边机制或成为未来改革的模板。
以亚洲合作关系为例,第一东方投资集团主席诸立力建议,政府、社会和媒体应合作互信。“国与国之间,找到长久和平的解决办法,此为双赢。商业界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促进,合作沟通。政府、公民社会和媒体,应合力推动合作互信。”
而建议成立“eWTO[微博]”的马云也说,“各国政府都要建立一种多利益相关方的体系,政界的、商界的、民间的,大家都坐下来,都携起手来。当然建立这样的多利益相关方体系需要时间。”
马云特别强调应该由商业机构负责谈判,政府只需要履行好捍卫的职能。“我认为现有的WTO组织是政府之间的协商和讨论,建立的商业游戏规则未必是未来世界所需要的商业游戏规则。未来世界的商业游戏规则,应该由商业企业组织达成,而政府去捍卫和保持这样的竞争力和透明度。”
在“万物互联”主题论坛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厚崑[微博]也表示应纳入多边机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方法,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能量都能够集结起来,政府可以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在移动互联的新生态建设中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能量都集结起来。”
而欧盟委员会科技委员则直接坦言,现在他正在尝试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让企业来提需求,因为政府不如科学家、企业自己了解本身的需求。
Dimagi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nathan Jackson同样认可政府在推动“互联”上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努力劝说政府建立一个模式让各方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国际合作中,除了看得见的体制,文化也是最基本的土壤。Stephen McNeil说,“虽然这次达沃斯论坛集中在科技与创新,但实际上,技术项目只是一方面,更基础的是文化。因为我们与中国的合作,范围远比科技更广泛,包括科技、农业、海洋、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
“比如,我在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各个城市访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东南沿海的开放心态,珠海、深圳的人们这么开放地与我们合作,这让我感觉这里好像就是第二个加拿大。我相信加拿大的企业会更放心做长期合作。”
而不论是用什么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市场需求。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以需求为导向,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市场,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就是找需求、满足需求。”
拓展创业领域
许多人类生存的迫切基本问题,仍然无法用互联网直接解决。而达沃斯论坛将这些领域的先锋企业带到中国来交流,或将帮助中国企业打开视野,拓展新领域
达沃斯论坛的议程设置,早已告别了就经济谈经济,而是深入挖掘经济背后的动力。在论坛现场,《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组委会邀请了艺术家参加科学论坛,或是由历史学家参加金融讨论。这一创新打破了“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双方平等的讨论带来了“头脑风暴”。
“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我们就是要打破固化的体制、观念,让领域外的人带来新鲜的思想。而且大家的‘头脑风暴’,会想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好点子。”达沃斯论坛组委会总监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
尽管在中国,创新创业仍然更多集中在互联网相关领域,但放眼全球,许多人类生存的迫切基本问题,仍然无法用互联网直接解决。而达沃斯论坛将这些领域的先锋企业带到中国来交流,或将帮助中国企业打开视野、拓展新领域。
从达沃斯论坛评选的“2015技术先锋”中,《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中国没有任何企业入选,美国获评企业占总数的2/3, 欧洲等其他地区创业环境相形见绌。这些企业所从事的领域入门成本高,应对的问题也正是全球挑战的核心:比如能源生产、健康医疗、金融和数字安全等。
其中,能源生产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而该领域的任何细微改变,都会对上层产业产生根本影响。早已将核能“驱逐”出本土的德国,一直花大力气探索新能源。
入选本届“技术先锋”的德国Heliatek公司带来了轻薄弹性的太阳能电池。这项技术可以将12%的太阳能转化成可用能源,转化率为世界之首,而每平方米的重量只有 0.5千克。Heliatek是首家将该技术商业化量产的公司。
能源科技的探索对中国尤其关键而迫切。因为在中国,经济发展所用的能源70%都依赖煤炭,而中国已经向联合国[微博]作出了严苛的减排承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商神华集团总裁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了他对经济增长的忧虑。
据他介绍,目前神华集团每年投入至少3亿元,用于研发减少碳排放。目前处理其他污染气体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让煤比天然气更干净。而唯独碳排放,全球都没有任何科学家,能有降低碳排放至清洁能源的水平。
因此,他说,“用科技来减碳,目前仍是无解的问题,即使有了一些技术,也难以商业化应用。”因此,若达沃斯论坛介绍的其他国家科技能在中国获得广泛商业应用,就将为中国经济增加能源动力。
另一项在达沃斯论坛引起广泛讨论的科技,是“读心术”,其实更准确的翻译是“读脑术”。因为这项科技的研发主要针对大脑皮层,通过戴上一个耳机一样的仪器,人们可以从机器显示的数据上,了解这个人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外界认为,这项技术可能被用来帮助企业营销。因为企业通过数据,可以更清楚地预测客户的心理,根据对方需求提供服务。一旦获得广泛应用,或将重构整个营销体系,逼迫许多以此谋生的人转型。
另一项技术可能会让大量财务人员失业,因为企业不需要复杂的财务管理团队了。瑞典移动支付公司iZettle最近推出了世界第一个免费的 Chip & PIN 读取器,帮助所有的创业公司免除了成本。
有人担忧,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否传统劳动力会被机器所取代?因此,本届论坛也多次探讨了机器与人的关系。一位白发苍苍的女企业家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激动地反问,“发展科技是为了什么?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人吗?如果不是为人服务,那先进科技有什么用?”
Manpower万宝盛华大中华区总裁袁建华说,“科技是由谁做出来的?人。科技、经济的源泉,都是‘人’。就像发射导弹,发射的方向是由人设定的,如果一开始设定的方向就偏离了,那么再快的飞行速度又有什么用呢?”
“而人才需要长时间、多角度的培养,可惜对于四个象限的划分,比如‘最紧急且最重要’、‘不紧急且不重要’等,大多数中国企业都集中在‘最紧急且最重要’这块,火烧眉毛求生存的事太多,所以对人的重视还不够。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我们会看到中国对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袁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