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1日(记者 张雪)“无戏剧,不青春;无青年,不剧场”。2015年7月,北京市青年宫与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的“北京青年剧场”正式诞生。8月25日,北京演出公司董事长张海君做客《文化名人访》,他讲述了打造北京青年剧场背后的故事。同时他表示,18-35岁的青年已经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的主要消费群体。基于如此现状,希望打造以“青年”为对象的戏剧生态,让剧场成为青年戏剧的孵化器。

张海君:让“青年剧场”成为戏剧和人才的孵化器

  张海君做客《文化名人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泽彪/摄

张海君:让“青年剧场”成为戏剧和人才的孵化器

  张海君做客《文化名人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泽彪/摄

  张海君讲述了打造北京青年剧场背后的故事。他透露几乎没用多长时间就毫不犹豫的就定下了这件事情。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张海君认为,戏剧还是要不断地靠青年观众去来引导,北京青年剧场未来要培养更多的青年观众。

  第二,青年的概念在张海君看来,从某种意义上不是一个年龄的问题,而是一种对戏剧的理解,或者是对生活的一种选择方式,所以把它定位为“青年”。

  第三,北京青年宫的定位符合青年剧场的定位。“因为这里是我们国家的青年一代的培养阵地,恰恰跟我们的想法也是一致的,既满足了青年宫的社会职能,也满足了我们的观众的定位的群体。”

  在人才培养方面,张海君表示,北京青年剧场的定位就是要以剧场为基础,培养、签约或者是合作一批优秀的青年的戏剧主创人员。“比如说编剧、导演、制作人,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在具体培养计划上,张海君列出以下几点:

  一、通过戏剧的培训、戏剧的教育培养青年戏剧人才。

  二、通过各种高校戏剧的联盟,给爱好者提供从业余走向职业的可能性。

  三、成立青年戏剧工作室,致力于帮助有潜质和才华的年轻人,给他们提供有一个很好的舞台。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