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被印花税票采用传播数亿次

受访者供图。

   深圳晚报记者 杨端端

   1957年7月,钟国康出生于湛江雷州市九龙山脚下的南光农场,是第一代农垦职工子弟。1976年7月,钟国康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农场劳动,因美术字写得好,1977年调到场部负责放映电影。从当初农场的电影放映员,到今日中国顶尖的艺术家,他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深圳。

   骥遇伯乐

   扎根深圳开始新生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灏主政深圳,把钟国康作为艺术人才从遂溪县文化馆引入深圳。李灏爱才,钟国康进入了深圳群众艺术馆,后调入深圳大学。

   钟国康坦陈当年选择来深圳的心理:“深圳是中国辐射全世界的最好的窗口,那种诱惑谁不想呢。那时候正在进步的我,很年轻,很有艺术冲动,对于深圳很向往。另一个原因,我自己当时在遂溪文化馆,太太在湛江市人民医院,本来就要调动,还不如一次性调动,于是我们选择了深圳”。

   钟国康说,那个时候的深圳到处是工地,田野也很多,选择了这个城市,没有想到这里享受,而是来拼搏的。深圳这个地方大家都是五湖四海来的,没有攀比和高低之分,所以没有压力,有了轻松的环境,周围的人可以认识也可以不认识,很适合搞艺术的人。

   砸“铁饭碗”

   潜心钻研艺术人生

   进入深圳大学,本来铁饭碗端在手上稳稳当当,钟国康却非要辞了职什么也不要,给自己“判12年的刑期”缩在家里,拼命钻研。年轻时,他学谁像谁,但是后来他最在意的是他有没有不同于古人和今人的新东西拿出来。12年他换了3批篆刻刀、6批毛笔,宣纸更是买了一卷又一卷。2000多册书法篆刻、诗词藏书都背熟了。每当他创作出一个好的作品,他都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呱呱大叫:“别人因此叫我钟呱呱。我的艺术人生,欢乐远远大于痛苦,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人生道路,我还选择这条道路。”

   钟国康没有辜负李灏的希望,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当时国内外来参观学习的官员很多。按国际惯例,都互送礼物。而深圳没有什么土特产互送,李灏想到了钟国康的印章,久而久之,钟国康的印章就成为深圳这个当初被批评为文化沙漠的“土特产”。

   其他方面钟国康的成绩更是很丰盛——荣宝斋出的书法集,西泠印社出的篆刻集以及畅销书《金字招牌》等。他说,“如果没有深圳这种气氛和环境,我是做不到这些事情的。”

   为国效力

   篆刻作品为印花税票采用

   2014年中国印花税票《岭南钩沉》印制完成并开始发行,进行数亿次的传播。该套印花税票采用了钟国康篆刻的9枚印章。钟国康说,能为国家服务的机会,艺术家很难撞上。作为一位艺术家能参与国家“印花税票”的主题创作是极大的荣誉。“艺术家除了为大众服务之外还应要尽可能为国家服

   务,一辈子没有为国家服务过的艺术家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家,现在我终于没有了遗憾”。

   除书法篆刻外,钟国康非常擅长给商家写招牌。“我认为只有门户头额的招牌才是永久的作品和永久的个人展览,招牌要抓眼球,方能招来双方想拥有的一切。招牌是抬头见喜的事情。”在《金字招牌》这本书中,钟国康对一百多块古今牌匾一一点评,很多观点闻所未闻,精彩绝伦。《金字招牌》出版后很快再版,非常畅销。

   钟国康很乐意为国家做事,他曾经为北京奥运会中国队63名冠军每人刻下一方冠军印,他也曾为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创作“大运中国印”。伦敦奥运会上,他亲赴伦敦,用手中的刻刀在第一时间为中华健儿“勒石记功”。

   溢美之词

   无碍他苦心孤诣求索不止

   钟国康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很多一流大师的称许,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评价说:已超过了好多位大师。2015年,钟国康印馆在西安开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发来贺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亲临致辞祝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参加了开馆仪式。

   贾平凹评价:他的前世可能是钟馗,把小刀耍得像大刀。“他从来都是自负的,眼里无一人无一物能碍,却同时又都为他囊括。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他正经地告诉我,他要活到九十以上,他要年年把一些东西加进他的艺术里。我不能准确地读出他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局限,但我在他的书法里读出了金石味,在他的印刻里又读出了毛毫、水墨甚至宣纸的感觉,其宣纸上、印石上的作品雄沉豪放,感情充沛,生命蓬勃。

   著名文艺评论家谢有顺评论说:“这个对石头、纸墨、刻刀、印泥及中国字怀有深情的人,在这个书写和手工业被轻视的时代,以自己的庄重、执着和不容冒犯的信念,以自己能让石头和纸墨说话的才华,守护了一种中国精神,也捍卫了毛笔和刻刀的尊严。”

   钟国康始终认为,大富大贵绝不是艺术家的追求,有想法有才气才是艺术家的出路。艺术家是不能退休的,艺术家将会越来越值钱,特别是国粹文化,但必须要有很深厚的积淀才行,有自己的面貌和唯一性,才能左右行业发展,学谁谁不重要,临帖要临进去,又要出得来,才能影响到将来或者一百年以后,钟国康毫不客气,相信自己能影响一百年以后的艺术面貌。

   人物小传

   钟国康,书法篆刻大家,寄缶庐主人。1957年7月生于广东省湛江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羊城晚报《联名得意工作室》、《双子星》专栏作者。新快报《叫醒服务》专栏作者。信息时报《亦兰亭》专栏作者。《东方收藏》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2014年,其九枚篆刻被国家税务总局[微博]发行的中国印花税票采用。

   著作:《钟国康书法篆刻集》(荣宝斋出版社,2002年)。《国粹》(南方出版社,2003年)。《钟国康篆刻集》(上下册,西泠印社出版社,宣纸线装二本册,2010年)。《珠海华章》(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宣纸线装三本册,2014年)。《金庸作品名篆刻集》钟国康、金庸合著(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宣纸线装,2014年)。《金字招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等。

   曾在南京、广州、西安、湛江、汕头、潮州、深圳以及日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众多书法、篆刻作品被国内外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

   人物语录

   “我至少要活到90岁!因为我的艺术还要经历四次大革新,十年一次。”

   “我是那种到了100岁还想进步的人,因为我的东西永远不会达到圆满,我不收徒弟,因为把不圆满的东西交给学生是不道德的。”

   “在我看来,一百分的艺术是三十分的技巧,三十分的文采,三十分的强烈个性,还有十分穿衣包装等。没有强烈个性就没有唯一性,而一种强烈的个性保持几十年就是魔怔,就是‘大癖’”。

   “我并不写大字,只是气势显得大而已。”

   “一个展览除了开幕式有一两百人来看,第二天就没人了。匾额就不同了,一个饭馆每天去个几百人吃饭,一年下来我的书法就有好几万的观众呢”。

   “现在早已大师遍地,我不愿意与他们为伍,我宁愿做我不成熟的唯一的‘最丑的那个人’”。

   艺术家是不能退休的,艺术家将会越来越值钱,特别是国粹文化,但必须要有很深厚的积淀才行,有自己的面貌和唯一性,才能左右行业发展。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