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二战后国有化浪潮解密

  雷诺公司创立于1898年,创始人为路易·雷诺。法国二战后国有化浪潮解密

  经济学家、“欧洲之父”让·莫奈

  在国家干预理论影响下,法国自19世纪开始出现国有企业,其大量出现国有企业则与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有化被认定为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兴起了一股国有化的浪潮,法国经济总量一度雄踞全球第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克服官僚主义和垄断带来的低效率,为了减少亏损,以及在全球私有化运动的推动下,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1993年7月,一则法国政府决定私有化雷诺公司的消息在民众中炸开了锅。按照计划,雷诺公司28%的股票向公众出售。短短一个月内,就有上百万的法国人争相申请购买原始股。雷诺公司股票上市后,资产增加了20亿法郎,1996年营业额达1800亿法郎,在世界工业集团排行榜上名列第二。

  当然,吸引投资者的并不仅仅是雷诺的名气。法国政府仍持股53%的允诺,才是这则雷诺公司新闻真正的卖点。此外,为了避免股票过于分散,法国政府联合几家大企业、大银行,组成“稳定股东集团”,它们持有雷诺公司绝大多数股份,股票两年内不得出让。

  在法国,即使“私有化”搞了10多年,但在公众心目中,国有企业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与私营企业相比,许多国有企业效益并不逊色,加上有政府做后台,国企股票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法国的国有企业,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国王路易十四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带头兴办了一批“皇家股份公司”。此后200多年里,政府推行过烟草专卖、邮政国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控制了军火制造业、运输业、保险业和粮食贸易。

  进入20世纪之后,法国曾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其中,第二次“国有化运动”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的戴高乐临时政府时期。为了恢复和重建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雷诺公司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国有化的。

  虽然当时法国政坛一直是风雨飘摇,但“国有化运动”却帮助法国经济从复兴走向了繁荣。1948年,法国的经济即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年-1959年,法国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6.1%,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8%,成为了带领欧洲增长的“火车头”。

  战后重建

  作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战争结束后法国国土一片狼藉。法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大多毁于战火,毁坏的建筑物达到200万座,无家可归者有600万人。物资匮乏、资金不足,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战后法国的社会秩序也很不稳定,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十分激烈。

  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他试图通过国有化、结构改革以及经济计划,使国家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

  “国家的最高使命在昨天是作战,而今天是生产。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天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戴高乐曾如此表示。

  而1946年法国宪法更是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

  事实上在当时的欧洲,许多主要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国有化”浪潮。这种变化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理论和国家政策取向发生重大变化。

  二战结束后,欧洲人不再相信美国式的资本主义能带来可靠的经济增长和体面的生活。经济学家对政府经济角色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政府不能仅仅充当私人经济的“守夜人”,而应当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调节者。

  而当欧洲国家重建家园的时候,美国国会批准了为期4年、价值133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以政府项目的形式签约和履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方国家国有化进程。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在此期间,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具有中央银行资格。经过这次国有化运动,国有企业基本上支配了英国基础结构部门。

  而在意大利,政府建立了大量国家控股公司,参与经济建设。1978年,意大利的国有企业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占47.1%,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24.7%。

  在法国,其国有化的程度比英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干预在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培尔到反法西斯英雄戴高乐将军,重商主义和民族主义在法国政治经济社会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战后法国左翼政党的长期执政也是法国选择计划化和国有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1936年,法国左翼政府——人民阵线政府曾对军工、铁路、海运行业的企业实行了国有化。由于法国人民阵线存在不到一年就迅速夭折,这次国有化运动也就中途而止。1945年法国社会党和法国共产党一道参加了戴高乐政府,在这两个左翼政党的推动下,法国迅速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紧急时期

  战后法国国有化浪潮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1944年-1945年的“紧急时期”,以接管纳粹企业为开端。

  事实上,在二战前夕,法国政府为了应对爆发战争的威胁所实行的国有化经济政策涉及铁路和军工厂等重要行业,而且这一时期的工商业贸易均与德国有密切的关系。战时戴高乐等人已经开始计划将以上工业国有化,并没收纳粹德国的垄断资本。而雷诺公司正是在这一时期被收归国有的。

  雷诺公司创立于1898年,创始人为路易·雷诺。当时,年仅21岁的路易·雷诺在比扬古建立了一家生产车辆的工厂,称为雷诺工厂,不久后即改名为雷诺股份有限公司。

  雷诺公司的第一次发展壮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制造飞机、生产枪支弹药,还没计和制造了“雷诺型”轻型坦克,大发战争财。

  1916年,德国第五集团军的数十万大军向巴黎西南的凡尔登发动了进攻。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将人员和武器运往前线,法军前线总指挥贝当将军几乎将巴黎的出租车、私家车和货车征调一空。

  一周之内,戴着鸭舌帽的出租车司机和穿着长裙的淑女们驾驶着各式各样的雷诺汽车,将19万人的部队和2.5万吨的物资运到了凡尔登。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汽车运输,而主角正是雷诺。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9年,雷诺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法国当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公司营业额超过20亿法郎,年产各种车辆6.5万辆,雇佣职工3.6万人。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诺公司却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1940年至1944年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为了保住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汽车公司,路易·雷诺不得不替德国大量生产飞机、坦克和军车。这不仅招来了同胞们的憎恨,而且使雷诺工厂成了盟军的轰炸目标,有一半以上的厂房和设备因此化为灰烬。

  法国解放以后,路易·雷诺在公众强烈的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于1944年9月23日向法院自首。1945年l0月24日,路易·雷诺在狱中去世。7天之后,戴高乐政府将雷诺汽车收归国有。

  雷诺汽车公司的国有化彻底揭开了战后法国重工业企业国有化的序幕。此后,法国政府将战争中与德国有密切关系的电影公司、法国报业公司和法国染料公司均收归国有。

  此后,戴高乐政府下令对主要涉及占自然垄断地位,担负公益、公共、服务任务的企业,如国营铁路公司、法国电力公司、法国航空公司等实行统一管理。

  1944年12月13日,戴高乐政府发布命令,成立法国电力公司、法国天然气公司、原子能最高委员会等组织。1945年6月26日,戴高乐发布关于航空运输国有化的命令,规定法国航空公司的股票所有权移交给国家。

  国家金融

  而“国有化运动”的第二个阶段是1945年底至1946年。在这一时期,法国为了发展国家经济计划,对金融行业实施了国有化。

  当时,法国政府振兴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成立“现代化与装备计划”。这是一个以经济学家、“欧洲之父”让·莫奈为首的国家计划总署,开创了法国经济计划的新局面。

  毫无疑问,这项计划的实质是政府集中大量的财力进行经济重建和发展,一般优先发展基础部门产业,即煤炭、运输、农具以及电力等事关人民生活的产业部门。

  而发展这些部门需要大量的资金。戴高乐在谈到国有化时指出:“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事实上,只要国家负起拨款投资的重担,它就必须直接掌握资金。准备通过法兰西银行和各大信贷机构的国有化来实现这一点。”

  于是,为了更好地筹措资金,戴高乐政府决定将法国的金融行业收归国有。

  在这个时期,包括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即通用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国民工商银行、巴黎国民贴现银行都实现了国有化。此外,还有34家保险公司也被划到法国政府的名下。

  这样,在金融业中,国家控制了60%的银行业务和40%的保险业务。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国有化后,保留其旧有名称,它们与顾客以及和国际间的交往,仍保持原来的传统方式。

  法兰西银行的“国有化”在法国战后重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二战后,法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因战争大幅下降,不得不向法兰西银行申请资助以维持营业。这一资助也使他们不得不接受中央银行的调控。同时,法兰西银行对企业的直接贴现减少,大型商业银行也被国有化,两者之间的敌对就自然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法兰西银行的领导者有效地利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潮流,他们表示,“有效的银行业国有化要求法兰西银行扩大其对商业银行的领导作用”。法兰西银行由此逐渐控制法国的信贷业。

  法兰西银行的职能也随之扩大。它不再只是关注货币,还将注意力放在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上。为了重建法国工业,法兰西银行开始对贷款提供3个月以上的中期贴现。这些贴现被称为“流动中期贷款”,它们本是企业用来购置工业设备的贷款,但被逐渐用于经济重建和成为对出口企业的一种资金支援。在战后初期,法兰西银行成为法国贷款发放的原动力,大力支持经济增长。

  一切水到渠成之后,法国政府于1946年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国有化企业涉及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当年年底,法国政府在企业的股权已经超过了一半,为了减少原资本家的损失和安抚资本家的心理,法国政府规定给予国有化企业原资本家补偿金,并将企业管理权交给资本家。

  据统计,截至1946年12月,政府持股达到50%以上的公有企业从战前的11家增加到103家,1947年公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增加到115万。1948年,法国政府又组建了公私合营的国家巴黎运输公司和法兰西航空公司。

  经济复苏

  经过一系列的国有化改造之后,法国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分量大大增加,国家直接控股的集团企业数从过去的11家增加到103家,职工人数达到120万。

  1946年底,法国国有企业在能源领域的比重高达90%,在金融领域的比重接近50%。政府对多数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明显加强,对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946年以后,法国国有经济继续向其他行业和领域渗透,创建了大量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法国国有企业包括政府独资企业或政府参股30%以上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有了雄厚的国有经济作支撑,法国开始实施“计划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宏观调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指导更有力。从1947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

  法国国有企业自然当仁不让,做起了执行计划的“火车头”。在法国国企的带动下,上世纪50-70年代,法国经济增速一路领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4位。1952年-1972年,法国国家投资仅占总投资的30%,国民生产总值却增长了3倍。

  “国有化”还形成了规模优势,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当时,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

  而在运营国有企业的几十年中,法国政府也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法国的国有企业大多组建成集团,中央政府只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由各集团自行运营,以提高管理效率。

  在加强国有企业监督方面,法国政府也煞费苦心。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政府就建立了稽查特派员制度。国有企业的稽查特派员,不仅有重大事项签字权、会计资料审查权,还可以董事身份参加董事会,对公司一些重大决定行使否决权。

  而这些稽查特派员由法国经济财政部选派,他们多是资深官员,定期换岗,所以监督起来六亲不认,毫不手软。1976年以来,还实行了国家审计院事后监督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审计院每隔四五年审查一次,发现问题,通过年度报告向国会陈述。

  在银行和保险业,也设立了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本行业进行监管。而议会两院各设6个专门委员会,一旦发现问题,便可随时成立调查组,对国有企业实施监控。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的“合同制”,进一步规范了法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法国政府和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企业在保证实现合同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独立自主经营。

  据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国营部门包括150多家国营企业,参与1000多家企业。地方机构组成了800多家混合经济公司、30-40家运输专营公司以及近1800家水电煤气专营公司。国有企业占全国固定资产总值的20%,占工业营业额的22%。国家银行掌握了全国存款额的59%。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