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全:中国人缺乏度假生活

  “中国人进入度假时代,却没有度假生活。”身着休闲装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上周日在他的会客室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第一次袒露他转行度假产业后的切身感悟。在他看来,“度假”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个新词,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当下出去旅行,不再是单纯的观光和购物消费,而是消费时间。这种消费时间的度假不分时间长短,在今天看来十分有需求,因此建议包括七夕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应该放假,哪怕给人半天“放空”的机会。

  “观光是消费到达、消费看见;度假则是消费时间。卖文化、卖感觉、卖生活不是有钱就能干的事情。”

  北京晨报:前段时间2.5周末的提法引发网上热议,足以说明大家对假期的渴望。不过有观点认为,旅游度假在中国虽然盛行多年,却一直未被用好,您是否认同?

  张宝全:“度假”在中国是新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过去中国的旅游主要是指观光休闲,通过人头经济或说是到达经济来发展这个行业,通俗说人们旅游就是东看西看;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体验式经济”的来临,加上观光的重复周期较长的特性,致使消费者开始转向度假休闲。度假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还未从旅游观光的阶段做好转型的准备,专业人才匮乏和此前地产过度投资带来的副作用影响还没消退。可以说中国迎来了度假时代,但还没有度假供应。

  北京晨报:您所指的度假生活是什么?在红树林能实现吗?

  张宝全:首先从认知度看来,过去人们一心认为度假就要到外地去,结果遗漏了本地度假的概念。有些人周末就想找个地方“发呆”,偶尔和家人外出住一夜,这些都可以在当地度假解决。正因如此,三亚这种地方一定属于外地人的度假胜地;而像年人均收入高达8000美元以上、如青岛这类城市绝对是本地人在度假,市场需求旺盛,这是为什么我们在青岛建80万平方米红树林度假综合体的原因。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来,过去商务酒店以往“卖睡觉、卖早餐”的传统模式已经落伍,一些简单的会议也被互联网视频会议替代,需要一些“卖度假生活”的产品出现,比如重视打造各地饮食文化的餐厅,建设大到可以当影视基地、小到可以家庭观影的影视厅,打造24小时可以看书的书吧以及美术馆,也不耽误在这里完成购物消费,把人们的度假时间装满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创建红树林的原因,解决上述问题。

  北京晨报:担心过红树林会出现竞争对手吗?或者说已经出现了?

  张宝全:这不是有钱就能干的事情,可以肯定地说,十年后可能会出现模仿者,但现在还追不上。坦率地说,做度假综合体的核心在于设计。目前所有的红树林还是我在主持设计,可能完成最大规模的红树林——青岛项目后,红树林的整体模式就清晰了,到时候就可以团队来复制了。但目前我还不敢放手,担心把最初那个我心里的红树林执行走偏。即便未来有人复制了红树林的建筑物,也复制不了我们的运营能力与内容服务。此前地产界说我是个不务正业的人,拍电影、做美术馆,今天放在红树林全变成了整合资源的正业,这些也是别人不容易做到的。

  北京晨报:您认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的?

  张宝全:当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必然会爆发精神层面的需求。事实上,目前中国很多城市的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美元,引发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井喷。但在中国文化产业大部分是空心化、概念化,而红树林让其产业化、实心化。俗语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要继承传统文化,包括像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甚至可以放半天假,让忙碌的人们有度假发呆一下的时间。

  “自然资源并非人人共享,人越多破坏越严重。简单的平均主义是浪费资源。”

  北京晨报:按照您的介绍,红树林要保证大而全,资金投入是巨大的。两年前您提出会在今年计划上市,发展到10个红树林,现在是否有变化呢?

  张宝全:是要延期上市,大约要推后到2017年了。三亚湾红树林出售了10%的客房来确保资金流动性。但红树林的目标其实不是出售,是分时度假。三亚湾红树林的建设因为贷款下来晚了一些时间,影响了后期许多高大上内容的呈现。今年10月以后就逐步全部呈现了,度假目的地优势也正在凸显,明年1月仅会议就被预订满了,营业额能单月过亿,这在中国酒店业肯定是绝无仅有的;今年底中国第一座七星级酒店——海棠湾红树林开业,明年上半年青岛红树林开业,再往下就是杭州、大理了。

  北京晨报:选择城市除了看当地消费和自然资源,还有其他标准吗?

  张宝全:看城市定位。举个例子,有个城市让我们去考察,说其银滩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但同时对当地市民免费开放。这样全球的人来了看什么?不同的人消费不同的东西,你认为有价值的,别人不一定认为有。所以一定要把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认可的人。享受可以重复,但供应要物有所用,简单的平均主义就是在浪费资源。不能分级或是区分供应的话,其实也没办法在那里建设红树林。

  “做度假综合体与地产开发是两个行当。穿新鞋走老路是最危险的。”

  北京晨报:2009年还属于楼市黄金期,但您却第一个宣布撤离住宅市场转投到旅游地产的人,当时业内很多人还觉得您退出十分可惜,是否有隐情呢?

  张宝全:事实上,2008年起有些地产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那时我的判断是楼市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是我没算到后来出了一个4万亿,4万亿助推了楼市泡沫。但当时我已经开始布局红树林了,必须专注干一件事,因此还是坚定地转了。

  北京晨报:今天看来您的转型是成功的,提到度假类的产品必然会想到红树林,成为标杆。

  张宝全:红树林准确地说可能应该是转行,而不是转型。原本以为是转型,干起来却发现其实和地产开发是两个行当。我把红树林称之为是度假综合体,是其将自然、时尚、文化、休闲、艺术等融入一体,设计是关键,就像一部大片的剧本,没有好剧本就不会有好电影;而很多开发商打着度假的概念在做这个市场,其实还是在卖住宅,这是很危险的。举个例子,现在一些中小城市也主动过来咨询,希望我们把红树林建设过去,城市要解决如何把人留住的问题。因为现在拉动内需消费是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大家都以为度假与城市规划无关,事实上是有很大关联的。很多城市的度假旅游规划也是委托我们做的。

  北京晨报:那现在和您咨询转行的地产商有吗?

  张宝全:应该有吧,但我还是提醒他们慎重,在低潮期转比在高潮期转的风险更大。当年在住宅高潮期我们坚定地转型,很多问题顺着大势化解了。今天市场低潮期转的时候,如何确保高管不流失?新领域一定有钱赚?竞争太多而专业人才匮乏,最终结果就是转好了是转行了,转不好反而是转死了,所以要看清再转。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能用传统的思维去研究新市场,最怕穿新鞋走老路,死得更快。

  北京晨报记者 王丽娅

  ■记者观察

  走偏锋的独行侠

  因EVD等“多元化”的投资而在地产界“沉寂”多年并被人评价“不务正业”的张宝全,这一次回京了。鲜少在公众面前出现的他,今年也当了一次演讲家。约他专访,也痛快的答应了。坐在会客室沙发上的他,像个孩子似的怀抱一个抱枕,这一不见外的举动一下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

  虽然这一次依旧还在谈情怀、谈文化,但听着张宝全掰着指头算着红树林运营的一笔笔账,很难再说他不是一个纯商人。这一次,他毫不掩饰地直言,过去做住宅,二傻子拿了地都赚钱;现在做商业不盈利就是垃圾。说这话,能让我回想起张宝全在早些年说过的一句话:“我还能干点别的吗?”或许是对自己高标准要求多年未变,使得张宝全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艺术界还是今天的度假产业领域,都能得到成绩和认可。

  这一次,走偏锋的独行侠——张宝全,能成为最终的逆袭者吗?张宝全平和地说,自己同样也在经历难关。难的是以前单纯依靠银行进行资本运作的玩法变了,今天如何让老百姓一起跟着他、相信他赚钱成了新挑战。但他也很自信地说,大家最关注的实物已经摆在面前,以前不务正业的劣势如今成了自己的优势,一些优秀的人才希望跟红树林干一份稳定的事业给了他信心。对比很多“战友”,尽管自己走了一条别人都没敢碰的创新路,但他坚信现在依然很多人还不知道3年以后干什么,但他已经知道未来30年自己要做的事儿了。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