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2006年是决定日本未来20年是否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一年。

  【悦读】日本已告别中产阶级社会

  21世纪以来,日本家庭资产持续缩水,负债一路攀升,收入两极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产阶级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危机。大前研一[微博]在书中首次提出“M型社会”,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进行了逐一剖析,并提出了实惠于民的建议。这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那些“被中产”的人们也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前研一

  2006年是决定日本未来20年是否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一年。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发现,因为日本晚一步赶上1985年开始的“新经济”浪潮,所以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即陷入长期衰退。日本到底是朝着继续衰退的道路前进,还是走向“新的繁荣大道”?

  转折点就在2006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景气”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进入2005年之后,这句话才终于被“经济真的恢复了”、“看好经济”的说法所取代。但是这些讨论都只流于表面,未深入问题的本质,因为大家都没有看到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

  在新经济条件下,20世纪既有的经济模式几乎都不管用了。最好的证据就是政府以增加财政开支、持续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作为调控对策,可是经济一点都不见增长。换句话说,当前经济的低迷,不是不景气,而是长期衰退;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恶化元凶的“通货紧缩”,其实只不过是伴随经济无国界化、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价格正常化”的产物,而非真正的通货紧缩。

  2005年日本经济之所以好转,分析其原因,大半都与和中国相关的特需产业有关,而企业营收的增长更是不折不扣的裁员效果。

  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变化,其本质是收入阶层已经在经济长期衰退中两极分化,社会由原来的中产阶级社会转变为“M型社会”了。也就是说,在人口分布上,中低收入层及高收入层变成了两个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收入减少,我们所知道的“中产阶级社会”崩溃了。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八成。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高速发展,向着构建中产阶级社会之路迈进。在日本,一个人进入公司时起薪虽然不高,但是公司会定期给予其升职及加薪,一路走下去,在退休时就可以处于中上阶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形态的职场生命周期对日本人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常识”。

  当然,企业的市场战略也全都以中产阶级为目标,配合大家的职场生命周期而展开。但是当这种“合情合理的常识”崩溃之后,许多人开始感受到“做得不好,或许会在中低阶层终了一生”。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不但冲击到企业的市场战略、个人的生活,甚至对一个国家应有的理想状态也影响深远。

  例如,中低阶层的增多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从零售业的盛衰便可一目了然。为了应对结构变化,企业被迫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战略。个人也是如此,处在年收入持续减少的时代里,如果无法完全舍弃关于中产阶级的“常识”,生活将会格外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出最大变革的就是政府所施行的政策。国家之所以会陷入长期衰退,最大的原因是政府弄错了应对策略。政府只认识旧形态的经济,把不具实际效用的财政支出当成了提升经济的对策。结果,把中央与地方的债务、财政融资资金等加起来,政府发行了超过1000万亿日元的公债。

  针对企业,我以“憧憬自由之丘”(编者注:自由之丘是日本东京的高级住宅区,住在那里的人多为富裕人家,高级商店更是鳞次栉比。大前研一延伸了自由之丘的含义,自创这个名词,意思是“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如同自由之丘所贩卖的高级商品”)为关键词,提示大家要以中低阶层时代的市场战略为重心。

  至于个人,则应舍弃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幻想,即使处在中低阶层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另外,职场生命周期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应改变,大家应追求生活上“质的变化”。

  对于日本中低阶层的收入,以世界标准来评判的话,还算得上中上阶层,但是这样的收入却无法让大多数的日本人过得富足。所以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改革,旨在促进中低阶层生活的“质的变化”。

  如果日本无法完成我所提出的“质的变化”,就无法在少子老龄化趋势及高负担社会双双来临之后摆脱长期衰退,至少在今后的20年里还会持续衰落!日本能否踏上“新的繁荣大道”,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了。

  (文章节选自本书前言,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2006年是决定日本未来20年是否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一年。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发现,因为日本晚一步赶上1985年开始的“新经济”浪潮,所以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即陷入长期衰退。日本到底是朝着继续衰退的道路前进,还是走向“新的繁荣大道”?

  转折点就在2006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景气”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进入2005年之后,这句话才终于被“经济真的恢复了”、“看好经济”的说法所取代。但是这些讨论都只流于表面,未深入问题的本质,因为大家都没有看到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

  在新经济条件下,20世纪既有的经济模式几乎都不管用了。最好的证据就是政府以增加财政开支、持续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作为调控对策,可是经济一点都不见增长。换句话说,当前经济的低迷,不是不景气,而是长期衰退;通常被认为是经济恶化元凶的“通货紧缩”,其实只不过是伴随经济无国界化、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价格正常化”的产物,而非真正的通货紧缩。

  2005年日本经济之所以好转,分析其原因,大半都与和中国相关的特需产业有关,而企业营收的增长更是不折不扣的裁员效果。

  在这期间日本所发生的变化,其本质是收入阶层已经在经济长期衰退中两极分化,社会由原来的中产阶级社会转变为“M型社会”了。也就是说,在人口分布上,中低收入层及高收入层变成了两个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收入减少,我们所知道的“中产阶级社会”崩溃了。年收入在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了日本总人口的八成。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高速发展,向着构建中产阶级社会之路迈进。在日本,一个人进入公司时起薪虽然不高,但是公司会定期给予其升职及加薪,一路走下去,在退休时就可以处于中上阶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形态的职场生命周期对日本人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常识”。

  当然,企业的市场战略也全都以中产阶级为目标,配合大家的职场生命周期而展开。但是当这种“合情合理的常识”崩溃之后,许多人开始感受到“做得不好,或许会在中低阶层终了一生”。这种意识上的变化,不但冲击到企业的市场战略、个人的生活,甚至对一个国家应有的理想状态也影响深远。

  例如,中低阶层的增多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从零售业的盛衰便可一目了然。为了应对结构变化,企业被迫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战略。个人也是如此,处在年收入持续减少的时代里,如果无法完全舍弃关于中产阶级的“常识”,生活将会格外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出最大变革的就是政府所施行的政策。国家之所以会陷入长期衰退,最大的原因是政府弄错了应对策略。政府只认识旧形态的经济,把不具实际效用的财政支出当成了提升经济的对策。结果,把中央与地方的债务、财政融资资金等加起来,政府发行了超过1000万亿日元的公债。

  针对企业,我以“憧憬自由之丘”(编者注:自由之丘是日本东京的高级住宅区,住在那里的人多为富裕人家,高级商店更是鳞次栉比。大前研一延伸了自由之丘的含义,自创这个名词,意思是“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如同自由之丘所贩卖的高级商品”)为关键词,提示大家要以中低阶层时代的市场战略为重心。

  至于个人,则应舍弃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幻想,即使处在中低阶层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充裕。另外,职场生命周期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应改变,大家应追求生活上“质的变化”。

  对于日本中低阶层的收入,以世界标准来评判的话,还算得上中上阶层,但是这样的收入却无法让大多数的日本人过得富足。所以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改革,旨在促进中低阶层生活的“质的变化”。

  如果日本无法完成我所提出的“质的变化”,就无法在少子老龄化趋势及高负担社会双双来临之后摆脱长期衰退,至少在今后的20年里还会持续衰落!日本能否踏上“新的繁荣大道”,现在是最后的机会了。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