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2日 14:33 新浪财经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微博]在接受新浪财经《金融大咖秀》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银行业正面临被重新洗牌风险,其风险存在于两方面,一是真正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银行的市场化生存;二是跨业竞争会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这两者是银行业长期面临的比较根本性的风险。

  银行要最大限度的拥抱互联网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现在银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在您看来对银行家来说,现在算是一个好的时代,还是一个坏的时代?

  杨再平:很难说是好的时代还是坏的时代,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挑战或机遇,应该说现在的银行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新的挑战就是,我们整个经济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需要进入一个再进一步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然而银行业自身跑马圈地的时代基本上结束了,现在跑马圈地已经很难了,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也是同样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

  这就是,既是挑战也有机遇,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对很多国家都很难跳出的,多数国家,很难跳出去。银行业如何在帮助整个经济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有很多的挑战,有很多的机遇。

  比方说普惠金融,比方说教育金融,科技金融、创业金融、创新金融等等,还有现在已经形成的巨大的这样一个财富的管理等等,可以说既是挑战,也是风险。当然我们如果总结一句来说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银行要最大限度的拥抱互联网银行要最大限度的拥抱互联网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说到新挑战、新机遇,大家都会觉得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金融的形式,对传统金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您觉得这种新金融和传统金融中间的这种竞争合作关系,不知道您怎么看?

  杨再平:首先就是,很难说把传统金融、新金融完全分开,实际上你所说的新金融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或者互联网精神的金融,我们叫互联网金融,那么它跟传统银行,包括它的接口里边,最早是从第三方支付,那都是通过传统银行跟他们接口才形成我们叫做新的支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形成一些新的产品,已经超越了新的支付,所以首先是,我觉得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大于竞争,然后我再来说竞争。

  竞争如果单纯说互联网金融跟传统金融的话,那当然互联网金融更有优势,它可以不需要物理网点或者只需要很少的物理网点,他更能够做到这种跨时空的交易。传统金融,他们过去的本形就是有大量的物理网点,这个东西可能就成了传统金融的,过去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牌,现在可能就成了包袱。

  因为很多东西,通过线上就可以解决,我就不要到你那个网点去了,我就掏出我的手机,在这儿就办了,我不需要去几次。过去大量的投资形成的物理网点,按照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这种叫做无形磨损或者精神磨损,就是经济学书里面说的,这个磨损它是一个包袱。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刚才说的互联网和银行相结合,您说可能以后就不会再有分行、网点之类的,您觉得这样会实现吗,就是未来所有的业务都在网上操作?

  杨再平:这么说吧,未来的银行物理网点会很少,我们现在整个银行,中国银行还有22万个网点,这些网点现在都在逐步改造,它的功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就是已经有的,有的是把它改造叫做智能银行,然后大家去体验。

  以后我觉得我们的网点,我建议我们的银行以后不要再增加物理网点了,就是不要再轻易增加物理网点,一般来说就是要通过我讲的互联网这种形式来解决,这样就会形成很多东西都是线上解决,然后剩下的以后慢慢过渡。

  物理网点很可能就会形成一个跟客户之间的这种情感沟通、文化的这样一个或者体验这样一个场所,应该是这么一个方向,物理网点会很少,然后大量的都是通过线上解决。

  但是不是说完全没有线下,肯定还有线下,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公司业务,我觉得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还是要有线下。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但是就个人这方面来说可能线上。

  杨再平:个人,对,要是一些简单的支付或者简单的这些贷款线上就可以,当然房贷不可能,要到现场,这个还要线下。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之前说过一句话,说互联网金融让银行家们彻夜难眠,您觉得银行家们在现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该怎么来面对?

  杨再平:银行家必须最大限度的去,我们讲拥抱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否则他们就会被淘汰,就会成为我们大家经常都引用的一句,叫做21世纪的一群恐龙。

  就像我们过去曾经形成过150年,就是平遥日升昌,我们的平遥票据,后来实际上它是可能向现代银行转变的,它曾经的票据当然使得它很兴盛,后来又电报,它拒绝用电报来作为支付手段,当然别人用电报你还得用票据,当然还加上当时的一些我们整个国家政治动乱、战乱,所以他最后衰败了。

  现在银行家,我们的银行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选择,如果你不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精神来做银行或者来做金融的话,你肯定是被淘汰无疑,因为互联网金融它可以,我刚才说了,更能够突破时空局限,同时还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比方说维护一个账户,我看最新的,维护一个账户,就是说完全不用互联网来做,按原来来做的话他的成本大概是50—100块钱,但是用互联网来做,维护一个账户只需要5毛钱。

  这么大的成本你想想看,你如果不用互联网,你没办法跟别人竞争。同时一笔支付业务也是这样,当然我们说现在银行业也已经信息化程度很高了,即使用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的这样的技术来做,那么传统的来做一笔支付大概要6—7分钱,而互联网2分钱。

  所以这样成本优势就很明显了,其实这都还是表面的。背后还有一个,它可以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来形成很多新的金融产品,我们叫金融解决方案,我用互联网技术和精神来解决很多用传统金融很难解决的一些方案。

  比方说小微信贷,比方说农村信贷。比方现在农村大家都有手机以后,就可以形成很多,衍生出很多新的金融产品,然后再这个基础上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这些东西它的竞争力就很强了最后,就是整个业态都会改变了。

  我简单说,过去做银行就是,最早最早就是一条长板凳,银行这个词就是长板凳嘛,一般的长板凳坐到码头上就做银行,后来演变到叫做,有一个铺子,金匠铺,有一个铺子,以后有了高楼大厦,然后又了整个的这种遍布的网络,然后有了计算机等等,以后的业态就变成那都是互联网,甚至尤其是移动金融。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所以说银行家还是要拥抱新形势。

  杨再平:对,不拥抱死定了,可以这么说。

  利率市场化与跨界竞争是最大风险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在银行业经验非常丰富,您觉得现在中国银行业存在着哪些风险?

  杨再平:现在表面上的风险是,08年以来超常规投放信贷形成的贷款风险的暴露,从过去我们的资产质量曾经不良率降到0.8这样一个很低位,现在反弹到1点多,应该说这种态势还没有结束,还会继续暴露。

  我觉得更大的风险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就是,真正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我们的银行能不能够在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样一个环境中间,就是市场化生存,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因为它们相互的竞争也很激烈,然后利差会收窄,他们的利润空间会压缩。

  比方说一个很近的,我们假定一下,比如我们现在有2至3个点,实际上有3个点左右的净利差,如果到1.5还有多少银行按照现在这种成本能够生存,这就是一个问题,可能银行会有一个大的重新洗牌。这个风险才是一个可能比较长时期的阵痛,就是完全市场化的生存,而且还有进有出,我们过去出也是个问题,现在存款保险出的问题也解决了,市场进出,在这种环境下它的生存我觉得这是一个风险。

  第二个比较大的风险就是,这种跨业的竞争,包括你刚才说到的互联网,就是保险也可以做银行、证券也可以做银行,很多的交叉产品,这就是我们讲的混业是一个区域。在这种状况下,银行面临的不仅是业内的竞争,还有业外的竞争,不仅是其他非银行金融类的竞争,而且是过去不做银行、不做金融的,比如说互联网,甚至超市,甚至还有电信,他们都可以做银行。

  这种我们讲的脱媒也好,加上跨业的竞争也好,不仅会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而且会蚕食它的生存空间,所以它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你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再加上你的利差又那么小的情况下,这两者我觉得是银行业面临的长期的比较根本性的风险。

  你说挑战也好、风险也好,我觉得这才是根本的。至于过去投出去的收不回来,你把它冲掉了不就行了,有些收回来就行了,它是一次性的,但是这个时间会比较长。

利率市场化与跨界竞争是最大风险利率市场化与跨界竞争是最大风险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觉得对银行业来说应该怎么做才能防范这些风险?

  杨再平:现在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要为这种完全市场化,要为利率市场化做充分的准备,甚至要做压力测试。比方说你就是要设定一个,以后就1.5了,你怎么生存?还有给你定价,现在我们一个简单的,利率市场化以后,原来是央行[微博]就给你利率是怎么样的,你最多一个浮动区间,现在比方说我们上浮1.3、1.5以后,大家都上浮,尤其是中小银行。

  实际上放开以后,它应该是存款产品多样化,主要不是价格竞争,而是存款产品它是多种多样,比方说我针对老人一款存款,我针对富有的人,或者针对学生有其他的产品。像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它光存款产品就有一千多种,根据不同的群体来进行市场细分,然后设计不同的产品,再来定价,以后恐怕在这方面要下工夫。

  然后就是相应的风险控制。市场风险也跟过去不一样了,利率市场化以后,你不变也有风险,你必须要随着市场变化来不断调整你的资产负债结构,我们讲他这种叫做缺口。有资产负债的缺口,比方说负债方、然后资产方它的利率等等这些应对,这些我觉得要做好准备。

  最后就是我刚才说的第二个风险,就是这种脱媒加跨业,不仅是金融内的跨业,而是整个非金融和金融的交叉跨业,要为这种风险这种挑战做准备。你说你要能够生存,至少你比你的竞争对手要不差,你差肯定就被淘汰掉了,你做不好互联网可以做,甚至超市也可以做,甚至电信也可以做。

  民营银行要小心回到老路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有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的官员和高层纷纷跳槽去民营银行或者是互联网公司领导的这些银行,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杨再平:民营银行是这样,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说重新再发展多少民营银行,因为我们过去有很多民营银行,但逐渐都变成了不是民营银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真正的民营银行,民有、民治、民营,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银行。

  现在新批的这些银行应该说一开始,我觉得都是具有这些特点的,这样的银行我们是需要的,他可以给银行治理结构方面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竞争力。问题就是我们希望,不能弄一段时间又路径依赖,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尤其做好之后,如果政府觉得好又给你派官员,又给你去派高管人员管理,就不是了真正意义的民营银行了,这是我所担心的。

  但是民营银行,最近它的审批,就是准入,应该说相对放宽,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我一直认为我们的银行业机构不少了,包括村镇银行有4千多家,我们的大行集中度跟美国相比还要低,就是前5家所占的市场份额比美国还要低,按静态来说市场结构的集中度或者垄断的程度是低于美国或者其他欧洲一些主要经济体的。

  再加上我们的银行还有一个同质化的问题,我们的竞争程度并不低,但是进来确实很难。这样动态的看,因为进入门槛比较高,所以使得已经有的这一块它所面临的竞争是很弱的,不能跟美国比。

  美国就是你够条件就可以开银行,应该差不多每周产生一家新银行,社区银行,但是也差不多每周,或者说至少每个月会关掉一家银行,就是有进有出,这是一个行业它形成一个动态竞争的这种状态。我觉得民营银行准入常态化,有利于银行向动态竞争的这样一个结构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民营银行要小心回到老路民营银行要小心回到老路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等于说准入放宽了。您对民营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乐观吗?

  杨再平:发展前景我觉得,你还做的小的时候可能自由度会比较大,也能够做到民有、民治、民营,就是纯民营的,我觉得是可以的。做大了以后,情形比较好以后,如果能够规避政府干预或者他们自己不要主动去寻求政府干预,保持我说的纯民营的这样一个本色,不要归到过去的这种路径依赖,这个是它的前途所在。如果真正能够形成几家有影响的,能够给我们这个行业我觉得注入一个新的活力。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感觉您还是有一点儿担心,他们未来的走向。

  杨再平:对。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其实我们也看到民营银行现在主要还是互联网唱主角,阿里和腾讯,是不是意味着其实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公司在某些机制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

  杨再平:那是显然的,互联网,一个是它的创新的动力很强,有互联网的基因,然后它用互联网技术和精神来解决很多的用非互联网很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它形成了一些解决方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产品。我刚才说了,还可以有新的商业模式,率先在业态方面改进。

  让普惠金融真正惠及民生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刚才说到教育金融,包括创业金融、科技金融,其实很多程度上算是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一方面,但是现在大部分银行的业务还是比较大额的、比较高大上的,不知道您怎么看普惠金融这一块的发展?

  杨再平:普惠金融我觉得在助推整个经济跳出或者说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方面它是有独特作用的。为什么呢?因为中等收入陷阱无非就是发展再增长很难,然后就是面临着收入差距拉大,就是社会不公平,或者说收入差距拉大以后社会矛盾。

  普惠金融,它能促进经济发展,因为普惠金融支持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说水桶装水短板原理,短板伸一点点水桶装的水就会很多,这是一个促进。另外一方面,你帮助弱势群体,给他很少的一点钱,有时候几千块钱,有可能最多也就几十万,就能扶植一个弱势群体成为地方上富有的群体,这样收入不公平的问题或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所以普惠金融确实是一个我觉得应该是大力发展的方面,这一块儿的故事太多了。

让普惠金融真正惠及民生让普惠金融真正惠及民生

  我曾经反复讲的,比方说我们贵州一个叫汪元翠的从小瘫痪的一个妇女,最早给她2千块支持她去养猪,她现在养成大户了,还有内蒙当地的一个断臂青年,给他总共贷了70万,他成了当地的旅游大户,有了10个蒙古包,做的很好。这样的故事多了,弱势群体转变为强势,然后他又带动了其他人跟着,一方面,我们有发展了,另外一方面,收入差距拉平了,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感觉普惠金融不光是一个金融问题,好像是一个社会问题,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

  杨再平:对,普惠金融不仅是一个经济工具,也应该是政治决策者们拿来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或者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政治工具,我觉得应该要提高到这个高度。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