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和

  2014年年底,刘军宁的《保守主义》(1998年出版、2007年再版、2014修订版)重印,在知识分子圈子里成为谈资。有一次我和军宁兄面对面讨论,追问保守主义的基点是什么,他直截了当告诉我,保守主义所保守的是人类自由,而这个自由是来自上帝秩序的超验自由。或许,知识分子乐于谈论保守主义,是又一次关于价值观的练习课。经历这些年纷繁的争吵,在事关终极价值的命题上,人们必须尽可能达成共识:一定存在一个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的终极价值观,比如,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事物,还比如,每个人都能接受,一个人必须而且只能最终走向死亡。比如当我们思考公平、正义、自由、爱、个体价值、永恒秩序的意义范式,仔细阅读苏格兰哲学时代,会发现无论是洛克,斯密,柏克,阿克顿勋爵,还是休谟,都牢牢持守着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点,这应该就是终极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在那些没有终极价值观的自由主义者看来,对终极价值观的强调,在观念和内容上试图构建价值的共识,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性过于幽深,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内在秩序,终极价值的统一,很有可能是一种奴役之路。这种思维方式,在短期来看或许是有道理的,但从长期的视角来看,一定是价值恒定的思想谱系引导人类朝前走。仔细审视这些重大的历史走向,人们会发现,是一种对人的价值与人的自由绝对尊重的终极价值观在引导着我们。正如凯恩斯曾经感叹,长久来看,是思想在改变着人类,而不是既得利益。

  为刘军宁先生的著作《保守主义》写一篇书评,是一件危险的工作,理由在于,事关保守主义,我已经思考和正在思考的风景,他全部已经思考过了。这意味着我不太可能比刘军宁说得更多、更远。这样的状态,事实上也是我的当下的阅读语境,必须骄傲地说出,《保守主义》这本著作里所呈现出来的观念的世界,我也早就了解。所以,在阅读这部书的时候,我前所未有的意识到,刘军宁先生说出的每一种价值,我都无条件同意。这对于一个奉行“在不疑处有疑”原则的读书人而言,是一个例外。

  但我还是毅然决然要写出这篇文字。

  刘军宁先生的《保守主义》主要是在阐释保守主义的价值谱系,以及保守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效用。这样的问题路径当然价值连城,但我在刘先生的这段话中,隐约看到了他的另外一种努力,即试图解释保守主义的存在之链,或者我们可以表述为:保守主义如何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康德式的问题意识,纯粹理性的任务,乃是要回答“先天的综合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又扩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的思想、科学和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比如数学如何成为可能,自然科学如何成为可能,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成为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等等。面对刘军宁关于保守主义的思考,在完全接受他的关于保守主义价值谱系和实践效用的阐释性思想之后,问题由此提出,思想史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如何成为可能。中国语境下的保守主义如何成为可能。

  提出这样的问题意识,基于四点思考。

  其一,在强调保守主义“有一套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志之外的道德、价值规范”之后,刘军宁把问题分成了两种路径:有基督信仰参与的保守主义、无基督信仰参与的保守主义。这样的思考路径将阅读者和思考者带到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地带,让我的想象力得以拓展。而在一个私人交流的场合,军宁先生明确告诉我,他所阐释的保守主义,有着明确的“faith based”,信仰的基础。也就是说,他所理解的保守主义,就是建立在信仰根基之上的保守主义。

  其二,面对保守主义如何成为可能的命题,依然不放弃对人性的绝对怀疑。刘军宁如此总结保守主义的人类理念:“保守主义对人类是热爱的,对人性是不信任的”。这是一个具有极高智慧的表述,对人类不可抑制的热爱,对人性不妥协的怀疑,构成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方法论。

  人们很有可能将保守主义仅仅理解为一套系统的观念,而不是一种建立在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生活方式。有心的人能够读到,刘军宁先生已经说得非常明白,相比古典自由主义、苏格兰启蒙哲学和古典经济学理论,“保守主义是一个十分松散的思想体系,没有严密一致的学说系统”。由此,我们可以谨慎地总结:保守主义并不是一套清晰的理论文本,也不是一套强制性的意识形态,它可能是一种思想的自发秩序演化出来的行为方式,一套从基督信仰而来的生活准则。这意味着,保守主义并不是一场思想的辩论,而是行为的方法与结果。

  其三,我们有足够的热情研究保守主义,但很有可能我们的生活依然与保守主义无关。人们的确有能力理解保守主义的价值谱系,但人们很有可能无法抵达保守主义。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只对保守主义的观念有兴趣,但对于这些观念如何成为生活的基本方式则没有兴趣。由此我想起大陆的知识人阅读洛克《政府论》的一个奇怪现象,人们通常只对洛克《政府论》的下册有兴趣,却不去认真阅读上册。很有意思,洛克的这本书并不厚,为什么商务印书馆要分两册印刷,或许编辑也认为上册一直都在阐释圣经,这对没有基督信仰的中国人可能并不重要。看编者的话,果不其然,“一般公认,下篇更富有理论价值,所以我们于六十年代先行出版了下篇的译本,现在,再将上篇翻译出版,以竟全书”。有趣的是,去实体书店或者网上书店查找这本书的信息,发现下册已经基本缺货,而上册则基本无人问津。这是个巨大的问题,知识界这些年通常都止于观念的更新,而对观念背后的动因无动于衷。这意味着中国的知识阶层,即使在观念的建设方面,都存在着韦伯所批评的单向度的工具理性。

  其四,思想史的梳理是思考保守主义如何成为可能的重要路径,或者说是思考保守主义的“存在之链”的重要路径。为什么保守主义会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出现在传统文化更为悠久的中国或者埃及;为什么刘军宁反复强调,“如果没有宗教之维,如果没有基督信仰的思想源流,在柏克这里就不可能汇聚成保守主义的活水”。

  保守主义的概念辨析中,所谓保守主义,方法论的核心要点是回转、回到,即回到个人。英国以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和乔治·贝克莱为代表人物的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体系,正是源自这里。而比柏克早大约30年的约翰·洛克,就是在经验主义的逻辑之下,构成了对柏克的影响。

  与其花大精力思考保守主义的价值谱系,不如思考洛克、柏克、阿克顿、斯密、哈耶克这些人如何找到并坚守着保守主义。柏克是保守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坚定地认为,“自然法则乃是不假思索而又超乎思索之上的智慧”,“历史是上帝意志的不断展开”。而阿克顿勋爵的名言,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就来自于保守主义对人性的绝对怀疑。亚当斯密无论是思考经济学秩序,还是思考道德秩序,都必须以上帝的存在作为基准。看不见的手、无偏差的旁观者,都是准确地指向了上帝信仰。至于哈耶克,他在晚年一直坚称自己是一名保守主义者,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辉格党人。

  刘军宁先生所思考的“存在之链”即“自由的传统确立在先,保守的思想形成在后”,这句话让人想起以色列著名的格言,“没有律法就没有自由”,从上帝律法到自由精神,再到保守主义,构成了刘军宁的思想脉络。“人类从来没有黄金时代,过去不曾有,未来也不会有”。保守主义坚定否认任何乌托邦主义,它是一种比希腊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更加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经验主义。“人人是平等的,因为没有人是至善的”,当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制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事实上我们已经走上了人人不平等的奴役之路。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