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建东
再过十多天,从诞生之日起便饱受质疑的观致汽车将重新“启动”。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观致煞费苦心——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明确了观致“中国汽车品牌”的定位,以及“敢于不同”的理念;正在举行的哈尔滨车展上,“独立精神”的宣言和战略被首次提及——这也是观致在8月19日的品牌公开日活动上意欲阐述的精髓。
相隔四个月,从“敢于不同”到“独立精神”,改变的只是字面表述,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观致汽车存在的意义并非为了改变你,而是让你成为你。”
“独立精神”一词最早见诸于世,是陈寅恪先生为纪念王国维所著的《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作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陈先生与同为史学大家的王国维惺惺相惜。在文中,陈先生叹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及至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时,陈先生在给《对科学院的答复》里再次提及了“独立精神”——“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这是当年一代知识分子对追求学术自由、人格自由的呐喊,是陈先生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时至今日,陈先生早已驾鹤西去,但其所倡导的“独立精神”却流传至今。现在,在现代工业文明已进入4.0时代的今天,观致汽车又重提“独立精神”,又会给这家在传统汽车领域最为年轻的汽车公司带来怎样的改变?
观致的“独立精神”包含三个层面——企业的独立精神、品牌的独立精神和产品的独立精神。观致方面对这三个层面的解读分别是:独立完整的运营能力、独立的全球团队、独立的研发流程、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一流标准;行,有观点;极具表现力的设计,精致的驾驶体验,观致互动世界。
观致是一家有“独立精神”的汽车企业——这一点,业界大多已形成共识。从最早的量子汽车脱胎而来的观致,从创立的那一天起,便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与几乎没有任何汽车业背景的以色列公司合资、独立于母公司奇瑞单独运营、集成整合全球资源……无论是资本模式、运营模式还是产品研发模式,观致的起步的确不同寻常。
观致的产品独立精神亦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从甫一亮相日内瓦车展的惊艳,到欧洲碰撞五星的成绩,再到夺得红点设计大奖……观致的产品力被广泛认可。
在观致“独立精神”的三个层面中,唯独缺失的是品牌精神。“其实我们品牌的英文Slogan很清晰,但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彼时,便有观致内部人士对“拧巴”的观致品牌口号懊恼不已。在一家企业中,品牌精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又是产品精神的升华。但对于观致来说,其品牌精神显然缺乏鲜明的定位。
缺乏鲜明定位的还有整个企业层面的定位。曾几何时,高举高打的观致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的国际化汽车企业”,诚然,这样的定位颇有高大上的感觉,但失去了中国市场这块沃土,又怎能“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
国际化的背景、国际化的团队,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国际化的公司,俯下身,倾听中国市场的声音才能让“独立精神”发扬光大。所幸的是,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观致已明确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定位,并已做好了发布新的“独立宣言”的准备。
以“独立精神”审视自己和中国汽车市场,在实践中“从善如流”,这或许便是观致的机会所在。
(作者为本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