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证

2015年05月31日 01:10  经济观察报  收藏本文     

  纳狄

  “一个中国人从生到死,需要103张证或证明。”这是去年广东的一位政协委员替大家算的账。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要转户口,需出示无犯罪记录证明;公民出国旅行,紧急联系人填了母亲,却被要求证明“你妈是你妈”。这是今年5月总理提出“简政放权”时替大家提出的质疑。

  证件、证明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信息纽带,伴随着人的每一次的变化,从生到死。只是,我国需要证的时候好像确实有点多。

  出生时折腾爹妈

  所有生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准生证不好办。

  但二胎政策放开后,更难办的是二胎准生证——“女方父母结婚证、女方父母身份证、女方父母户口本、一胎子女的户口本、一胎子女的准生证、一胎子女的出生证明、夫妻双方身份证、夫妻双方户口本等20多种”。

  在这20多种证明里,有一个“头婚一胎未收养领养证明”,没离过婚的去夫妻双方的单位开;如果你不幸曾离婚,就要去找前任,让她/他开个证明——这像一个狗血电视剧的开头,如果前任是个性格不太好的人,那么注定是“想生二胎?没那么容易”的闹剧一场。

  出生这件事,大概中国是最麻烦的。很重要的一项证明是父亲的存在、合法婚姻的存在,因此一个孩子需要两个大人的各项证明才能降生。而在大部分国家,人的出生只需要一个母亲,孩子出生后,出生证明上父亲一项也不是必须填写的。

  在美国生活了10年、安永的会计师谢先生刚刚做了父亲,他告诉经济观察报:“医院会帮你把出生证明寄给SSN Administration,两周后去拿。领取时只需父母一方到场,拿着两人的护照,填表。出生证明21刀一份,一般我们都办3份,有备无患,因为证明父子、母子关系,就看这张出生证明。不像国内,即使独生子女证等各种证上有父母名字、照片、身份证号码,但每当要证明父子、母子关系时,只能是户口本。如果不在一张户口本上,就得带着各种证去派出所开证明。一次只能开一张,其实这就浪费了婴儿出生时办理的证件了。”

  准生证是计划生育国策下的产物,由这个国策引发出来的另一项令人头疼的证明是“未婚未孕证明”。

  一个姑娘离职一年后,原单位要求她从集体户里迁出,自己住所的社区要求她找原单位开具一张“未婚未孕证明”才能迁入。社区的要求也有据可查——这关系到未来社区给她办理准生证的指标。姑娘去了原单位,HR表示开不出这证明,理由也很合理:“你离职的一年里我怎么知道你婚了没,孕了没?”漫漫求证路即将开始,虽然她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去求谁,“大不了原单位不给我开证明,我就不迁户口了呗。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之后结婚、生孩子还是要重来一遍。”

  好消息是,就在总理提出简政放权后,5月25日福建传来取消一胎准生证的消息,希望这位姑娘能在生孩子之前赶上好政策。

  户籍科的那些事儿

  户籍科里永远不缺故事。

  袁先生的身份证是四年前领的,信息都对,只是照片不是自己,是另一个成年男性。全国人民都懂的,身份证照片与本人相貌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袁先生持这张身份证四年来所向披靡,无人质疑,却在前几天被浦发银行眼尖的小姑娘发现了,上报给经理,经理立刻冻结了袁先生的银行账户,必须得去派出所开证明。做生意的袁先生很着急,他跑了数次派出所,得到的结论是:“派出所从没开过这种证明,不知道怎么开。”的确,他自己也对记者说,“我真不知道这个证明怎么写。”

  户籍警也很无奈,很同情袁先生。但出错的不是派出所,户籍警破天荒让袁先生看了他的工作电脑,袁先生的照片是他本人,没弄错。“可能是上传到公安部系统后,系统发生了错误的匹配。”户籍警这样告诉袁先生。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户籍警打电话给银行,让他们去公安部网站查看相关规定,出具一份发现该问题的证明,而后向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证明袁先生的身份。“还算好,银行同意了。这次是户籍警打的电话,如果让我在中间跑来跑去,不敢想要跑多少次。”

  身份证照片与相貌的差异,也让浙江三水的一个民政局工作人员犯了错误——女朋友带着另一个男人拿着男朋友的身份证、户口本去冒领了结婚证,骗取钱财,引发了官司。

  这场官司的发生是因为公安系统与民政局并没有信息联网,在购房时令许多人头疼的“单身证明”也是因为这个——户口本上的“未婚”两个字并不能证明单身,必须去民政局开证明;已婚者如果不拿着结婚证去派出所更新信息,户口本上也将一直是“未婚”。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公安系统工作人员说:“因为不联网,每年大概有五万起重婚案,但不联网有很多原因,一是整个系统需要更新,工作量庞大。还有一点最重要,这牵涉到隐私,结婚、离婚是不应该被公布出来的。”

  的确,个人身份信息联网越多、查询得越快,个人是更加便利了,但也间接说明,可以查看到个人隐私的权限被更多人获得了。

  德国的新一代身份证在颁发前就受到了部分民众的抵制。擅长处理复杂信息的德国人用一张芯片嵌入身份证内,存储面部照片,方便警察和边境控制人员检查;公民将可凭借电子身份证的自动识别功能,更方便在网上购物;还可以储存持卡人签字,该签字可用于电子证书、协议的签署。

  听起来很方便,可德国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建议:请将它放在特制卡套内,最好是铝制的,否则不排除有不法分子通过精密仪器盗取信息。

  证明“去世”有点难

  如果说用20多张证明去迎接一个新生儿的降临,还算是奔着喜气儿去的,忍忍也就算了;那么为去世几十年的长辈们获得一个合理的死亡身份得奔波几个月,实在是很痛苦。

  死亡证明的难处在于有些老人去世时都是纸质的档案,医院、火葬场、居委会的档案遗失很普遍,常见到派出所的系统里既查不到这个人,也查不到销户信息。

  “我去火葬场开了火化证明,但社区居委会查不到信息,不给盖章,就没法去派出所销户。刚去世的爷爷留给我的房产就无法继承,因为我奶奶作为我爷爷的配偶,她还没有‘死’,至少在户籍上她没有合法的‘死’。”

  死亡证明是每个国家都有的。医院出具后与社保系统连接,销掉社保号码。在美国,也会发生盗取已故人员的社保号吃空饷的案例,而在国内,子女一直去领已故父母的各项补贴是许多城市里依然在发生的事。“说到这儿,作为户籍管理部门,我们有一点儿建议。”大连的一位负责户籍多年的老警官说,“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当运动员而改年龄,过了运动员黄金年龄又想再改回来,这时候就会遇到一大堆麻烦。吃空饷也是常有的,长辈去世时不汇报死亡信息,不办死亡证明不销户,还拿着上一辈人的补贴,结果几年后需要死亡证明了,又麻烦了。”

  信用体系不是一天建成的

  老警官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时为了防止有人冒领粮票,出国人员都必须先销户,回国后再重新办理入户,这样不在国内期间他们的粮票就不会被家里人冒领。“这种防止一些人挖国家墙角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可能真的和当时的国情有关系。我们经历过长期的物质贫乏阶段,每个家庭都想多存一点东西,就得通过户籍等制度来严格管控。现在大城市好一些,小地方这种漏洞依然有人在钻,如果不严格一些,是很难管理的。当然,现在需要办这个证那个证,也是因为很多过时的要求没取消。”

  老警官说的过时的政策,就好像2000年去英国留学的张静,出国前还被销了户,回国后才重新入户。这条老政策严重滞后,在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近十年后才取消。

  在美国住了十多年的谢先生认为,国情是一方面,最终这还是管理思路的不同,终极差异在于美国政府希望公民自律,而国内对部分“刁民”是不信任的,要严格管理。“在美国,或者说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政府不管这么多事,不要求你不断地自证清白,因为你一旦作假,后果会很严重,自动记录到你的信用体系里,这个体系在美国直接关系到你入学、工作、贷款等人生最重要的各项事情,没有人愿意去抹黑自己。信用体系与自我管理,使得许多证明都不被需要了。我出国前在国内做了一堆公证,到这儿来都没用。驾照可以作为身份证证明你的个人信息,出生证明带出了亲子信息,免疫证是健康信息,SSN则是社保信息。”

  在英国留学、工作了十多年的张一帆也向经济观察报介绍道:“听说国内有人考教师资格证,还要去申请‘无犯罪记录证明’才能当老师,为了这个证明折腾很久。在英国,这个信用体系由几个大的商业机构的数据构成,如果要申请去当老师,学校会去查询这个人有没有恋童癖或其他与儿童有关的犯罪记录,不需要个人提交证明。当我在某个机构办事时需要工作证明,那我只要提供HR的电话,机构会自己与HR联系,不需要我在两个部门间跑来跑去。”

  刚移民到新西兰的晨迪惊诧于邮局、银行可以办很多事,买二手车,过户只花十分钟,在银行就办好了,不用去车管所。同样,澳大利亚的邮局可以代办护照、驾照、持枪证等各种个人证件。在英国,一张具有家庭地址的水电缴费记录、信用卡账单非常有用,它能帮助你的孩子就近入学。

  便捷的终极原因无外乎信用体系的存在,使得人们习惯自律。但是依葫芦画瓢就可行吗?学界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王淑芹对记者表示,不能完全用西方的“信用制度”取代“社会诚信制度”,更不能单纯移植西方社会信用制度。

  “美国信用制度发展历经160余年,有十多部相关法律。而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中,中国人所言的诚信内涵非常丰富。‘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基于这些不同,直接移植西方理论和标准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显然行不通。应辩证吸收国外标准,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信用中心执行主任田侃这样谈到。

文章关键词: 宏观产业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央某部委官员涉毒被抓 因患艾滋未收拘
  • 体育FIFA否定中国办2026世界杯 最早2034
  • 娱乐范冰冰疑装修备婚礼 或与李晨赴藏度蜜月
  • 财经温州炒房团再出江:传1人抢8套学区房
  • 科技北京宽带市场将向民资开放
  • 博客有多少人达到“全国平均工资近5万”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起诉15名涉嫌作弊的中国学生 或被重判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宋清辉:再忆5.30暴跌 难忘六情景
  • 水皮:股市5.28暴跌不是5.30
  • 陶冬:人民币进入SDR三年内成事
  • 说钱:证监会为何保持“罕见的沉默”
  • 谢百三:万金难买牛回头
  • 叶檀:贪官在境外如何投资?
  • 水皮:基金坐庄顶牛 股民为国接盘
  • 冉学东:地方融资平台何以起死回生
  • 刘纪鹏:4000点以上的慢牛应成为国策
  • 董登新:三只400元神股变成10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