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在历史的认知中从容应对

2015年05月27日 22:55  华夏时报 微博 收藏本文     

  马晓霖

   5月23日,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等领导人不仅与前来访华的3000名日方人士共聚一堂,还就中日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习近平接受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托转的书面信件,并委托日本代表团团长二阶俊博向安倍“带好”。在中日关系艰难转圜之际,中方最近的这些举动体现了以大事小、以德报怨的大国胸襟,发展眼光和历史认知,是对转型时期中日关系的从容应对。

   系统梳理中日关系近况可以发现,日本正以罕见的强硬和焦躁应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体现为顽固坚持错误史观,对二战罪责轻描淡写;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摆脱“专守防卫”传统;聒噪中国威胁论,配合美国在亚太遏制中国;发起“地球仪”外交在全球就紧盯中国,进行战略竞争;唱衰“亚投行”未果后拿出1100亿美元与中国角逐亚太基建投资领域……一句话,日本已经“魔障”了,已经陷入了中国崛起的自我梦魇,而且感觉方寸大乱。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这个超越来得太快,来得太猛,多少让日本难以适应,日本人的心态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要知道在2000年时,中国的经济总量还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纵观中日关系近两千年间,绝大部分时间,日本都是以后进生和学生辈的姿态跟在中国后面学习和追赶,直到在甲午战争中打了一次彻底的翻身仗,并从此开始俯视和藐视中国。也恰恰是那个时候,日本的财政收入几乎与清政府治理下的中国追平。仅仅100多年,中日实力对比的基础又开始反转,日本的心理天平自然开始倾斜。

   日本的被动并不局限于经济被中国反超,还有围绕钓鱼岛主权争夺和东海制空权的历史性变化。2012年,利用日本右翼势力操弄钓鱼岛所有权归属的难得机遇,中国顺势而为,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彻底改变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被日本单方面长期非法控制的现状,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从法理到现实的争议态势,进而让世界清楚了钓鱼岛危机的来龙去脉。此后,中国又顺势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为来自东海方向的潜在威胁设立了立体式的防御纵深。这些反制措施,使得中日间的战略空间感发生变化,也加剧了日本在经济被中国超越后的不安和失落。

   日本的失落与恐慌还被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所印证和刺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台变成日本调整自身战略和定位的客观理由。美国因实力下降而不得不倚重日本的新选择,不仅满足了日本试图借助美国遏制中国的需求,也给了日本全面超越过去的许可与激励,使得安倍内政外交发生了罕见的大调整,并出台了安倍“安保三箭”。日本已经发现,美国也许有一天自顾不暇,无力给日本提供相应的保护伞,于是,加紧推进在军事上向正常国家转进的速度。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让日本感到,不仅亚太地区的经济重心已经无可挽回地由日本转向中国,甚至整个欧亚腹地舞台中心都开始属意中国。2014年底,中国经济总量已是日本的两倍,而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地缘塑造力已经让日本难以望其项背。待到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竞相鲤鱼跳龙门地扑向中国时,日本发现,自己成为西方阵营中唯一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的旁观者。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最重要的亚洲国家之一,日本这种态度愈加显得自己小气十足。至于宣布将在5年内拿出1100亿美元用于亚洲基础建设时,就连日本媒体都指出,这是对抗亚投行和中国影响力的举动。

   至此,日本从经济到安全,对亚太和全球战略的不安、恐慌和失落,已显山露水,世人皆知,这充分展示了岛国特有的狭隘心结和悲观情绪。究其根本,显然是无法接受中国的全面超越,更不能面对一个可能长期领先自己的昔日对手。按日本政治家们目前的算计,日本不仅想维持亚太地区核心国家的位置,还想在未来的联合国[微博]改革中获取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但是,面对中国这座高山,日本既不能绕过,又不甘仰止,能做的就是病急乱投医。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在亚太的做强做大,对美国而言,至多是失去一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妨碍其继续以世界领导者自居;而日本则完全可能被中国庞大的身躯遮蔽在亚太地区的阴影里。

   中日关系不仅完成了错肩和并肩,而且正在拉开体量上的差距,无论是经济总量、综合实力、战略空间,还是心理安全和民族自信。中国已进入顺风顺水的持续发展历史机遇期,全面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参与世界治理乃至领导世界,只是方式和程度问题。因此,树立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不仅有历史,更有未来;不仅有日本,更有周边四邻;不仅有亚太,更有全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亚太地区风起浪涌,中国的回应日益淡定和自信,日益松弛和从容,这就是自信带来的底气,也是国强带来的大气。

   不谋全域,不足以谋一域。不观历史长河,不足以知眼前得失。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位置已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变化,中日之间的落差也必将越来越大。在这种大进程中,我们不妨以走着瞧和无所谓的心态,静观日本政客们的各种折腾,而不是闻鸡起舞,闻风而动,使中国始终处于与日本的针尖对麦芒状态,进而给各种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

   对日关系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者,但不是唯一受害者,面对历史,中国应该和其他受害国形成同等立场和等距离表态。即使日本走向军事强国甚至重蹈军国主义覆辙,其首先面临威胁的肯定不是中国,而是亚太其他国家。中日不再战,是历史的宣示;从战争层面讲,对双方都将是毁灭性的,谁也不愿意重蹈覆辙。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

文章关键词: 宏观产业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河南鲁山养老院火灾38死(图) 最新消息
  • 体育亚冠-高拉特两球 恒大总分3-2晋级8强
  • 娱乐87版《红楼梦》赞助人瘫痪靠低保维生
  • 财经人民日报头版谈经济的“权威人物”是谁
  • 科技国美抽奖再遭质疑:汽车变成活性炭
  • 博客亲历美国战略核潜艇老虎巡航(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8位“长腿欧巴”拍帅气写真为理工男代言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麒元:中等收入不是陷阱
  • 叶檀:互联网金融降低融资成本不多
  • 刘光宇:今年是最后买房绝佳时机
  • 朱大鸣:土地流转很重要 别搞大跃进
  • 易宪容:政府如何驾驭疯牛驶上正轨
  • 孙立坚:宽松货币政策助A股继续繁荣
  • 刘杉:人民日报头条透露股市牛三年
  • 叶檀:股价太高 改革很远
  • 官建益:李大霄的地球顶或要闹大笑话
  • 刘纪鹏:创业板咋从跳蚤变成神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