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卓华:亚投行与世行不会构成竞争

2015年03月26日 11:35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3月22日下午消息 世界银行[微博]常务副行长英卓华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表示,新成立的亚投行与世行不会构成竞争,世行欢迎亚投行的成立,并将与对方紧密合作,帮助亚投行变得更加完善和优秀。

  世行一直十分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英卓华指出,传统的将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的模式不可持续,若想让城镇化继续成为增长的动力,需要改变土地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资金状况,同时应更多考虑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谈到中国的环境问题,英卓华表示,中国的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但治理环境最大的挑战在于政策的执行。地方政府应调整政绩评测,同时需要有全新的机制来确保政策落实,“现在就看最后的执行,看中国人民是否能迅速落实决策者的意图”。(新浪财经 翁晓莹 发自北京)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

  嘉宾介绍:英卓华,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运营官,主管世行所有地区的运营,负责监督新的全球实践及跨部门解决方案。在假如世界银行前,英卓华曾担任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兼任经济事务协调部部长。

  以下是访谈实录:

  新常态强调经济增长质量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本届论坛的主题之一就是新常态,但您在发言中也提出,新常态的提法并不是新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新常态?

  英卓华:关于新常态定义的讨论其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过去许多年都在讨论政策方向的调整。无论是改革的目标、方向还是具体内容都已经被讨论了一段时间。实际上,三中全会也体现了这种讨论。因此新常态不仅仅是指增速,当前增速要比过去三十年有明显的下降,但更为重要的是,新常态强调的是增长的质量,即增长的特点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包容性、可持续增长和效率增加。

新常态强调经济增长质量新常态强调经济增长质量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对中国经济前景怎么看?

  英卓华:从今年的情况看,7%的目标应该是可实现的,但现在存在许多动态因素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首先,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依然重要,因此全球经济的情况会影响到中国是否能保持高速增长。正如大家所知,全球经济增长依然疲弱,现在只有美国经济有令人鼓舞的现象,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长都乏善可陈,因此这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如果看投资这个增长引擎,实际上中国的投资受到了产能过剩的打压,因此中国需要压缩产能或转变投资战略。另外中国的消费引擎则依然处在培育中,中国需要变革许多政策才能真正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引擎。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英卓华:无论是从本届论坛还是政府此前的声明,中国正在追求包容性的增长、可持续增长和效率。但挑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首先,重新回到过去的增长模式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可能会有人觉得,既然在过去三十年都那么成功,为啥不沿着这样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呢?这是第一种风险。

  第二个威胁是,改革需要极大的韧性,因为改革的成本是会立刻显现的,甚至会马上对某些利益集团形成冲击,但改革的成果却要等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这个问题也不是轻易就能克服。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总理已经讲了,这将是很困难的过程,变革现有系统和打破常规都将充满挑战。

  城镇化须改变土地政策和地方财政状况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世界银行对中国城镇化非常关注,您也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说法,那么请问新在哪里?

  英卓华: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上讲城镇化是把重点放在经济增长上,即城镇化可以提高效率,要把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但这种模式可能并不是可持续的,如果要想让城镇化继续成为增长的动力,那就要做出改变。

  正如我们在研究中所建议的,这可能需要改变土地政策,土地资源需要更有效的管理,现在可能有些措施已经在探索。社会政策方面也要变革,包括户口政策,社会政策要全面覆盖,因此就不会对进城农民形成歧视。

城镇化须改变土地政策和地方财政状况城镇化须改变土地政策和地方财政状况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地方政府的资金状况,过去地方政府主要靠卖地,把农业用地变成工业用地或建设用地,这导致了许多地产泡沫,城市规划的效率也很低。我们认为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新型的、更好的以及环境可持续的城镇化。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有人说中国的城镇化不是包容性的,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也不可持续?

  英卓华:是的,这就是为何我们世界银行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持对话,并提出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是需要城镇化的,这样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城镇化策略可以也应该有调整。应该更多考虑社会包容性、环境可持续性和地方财政状况。

  环保的最大挑战在于政策执行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说到环境,您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有何看法,例如北京的空气污染等问题?

  英卓华:正如今天上午副总理在讲话中所说的,中国实际上是支付了相当高昂的环境污染的代价,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伴随着严重的污染,要想治理环境必然是痛苦的,也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许多国家都表明,其实经济增长可以更绿色更加可持续。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被证明是代价高昂的。

  但我想无论是中国的领导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这点,现在就是要落实相关的政策。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在于政策的执行阶段。比如如何去激励地方政府?现在地方政府不再需要盲目追求高增长,而是要净化环境,那么所有的政绩评测指标都要经过调整,同时也需要有全新的机制来确保政策的落实,这将是挑战最大的部分。

环保的最大挑战在于政策执行环保的最大挑战在于政策执行

  环保法早就已经通过了,远景规划也已经很明确,减排的方式已经经过了充分的沟通,现在就是看最后的执行,看中国人民是否能迅速落实决策者的意图。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今天早上有人就提到,中国执行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掌控了太多的资源,那么在您看来,这应该如何化解这个改革中的问题?

  英卓华:中国模式本身就是政府主导型,这也是不容否认。但与过去国家有明显差别的是,这种模式在过去三十年是运行有效的,现在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那么问题就来了,政府在新的增长模式中的新角色是什么,以及政府将会给其他力量分配什么角色,例如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功能和机制来推动创新想法和更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如何解决环境和污染等市场无效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政府应该继续保持其主导地位的领域,与此同时要加强其他领域中的市场和私营部门的作用,这样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亚投行不会与世行构成竞争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亚投行最近很热,英国和欧洲国家都在申请加入,有人认为这对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会是直接的挑战,您如何看待?

  英卓华:我不认为这会构成竞争。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所需的资金很大,需要每年1-2万亿美元的量,即便是把所有现有机构的资金全部用完,也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因此我们十分欢迎亚投行的成立,我们将会与亚投行紧密合作,我们将支持并准备好迎接这个新机构,让其有更好的机构设置,让其可以从世界银行等现有机构处学习,由此变得更加完善和更加优秀,来履行推动基础设施投资的使命。

亚投行不会与世行构成竞争亚投行不会与世行构成竞争

  我觉得这样的机构也会有助于提升效率,这也会让我们这样的机构变得更加完善。因此我们现在正开展紧密的合作,甚至在技术层面也有许多合作,这样当亚投行开始正式运作对外贷款时,亚投行将支持那些有利于环境、社会发展和质量过硬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都是我们正紧密合作的领域,我们也十分高兴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新浪财经主持人翁晓莹:您认为亚投行是否会改变世界力量的平衡?

  英卓华:我不这样认为。这并不是实力之争,这更多的是理念和实践。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现在中国要有自己主导的平台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中国本身的角度说,中国不仅要展示其在建设方面更快更好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环境和社会,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行动。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声称说,自己就掌握了绝对最好的做法。

  在开发方面,我们总是会寻求不同好合作伙伴,看看到底谁做得最好。这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标准。这就是我为何总是欢迎新的观点或机构,因为是新的,所以没有历史包袱,因此可以提出更好的管理事情的方法。因此这不仅仅是中国,所有参与创建的国家都要表明,他们能创造一个更加好的机构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因为在当前情况下,发展正变得越来越充满挑战。(听译 路博)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财经官方微信(微信号sinacaijing)。

新浪财经

文章关键词: 亚投行环保经济增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央本级支出预算首晒工资福利总额
  • 体育佩兰有望续约至2018 热身-巴西3-1法国
  • 娱乐曝王学兵尿检呈阴性疑未吸毒 已获释返家
  • 财经独家图解:我们的汽油到底贵不贵?
  • 科技联通被曝将处理8名厅级干部
  • 博客石毓智教授:人民币上有错别字?(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北京2015高招政策发布 6月25日填报志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明天的天:高房价高物价都缘于间接税
  • 徐斌:资本自由流动大势不可挡
  • 江濡山:奥巴马可能正在后悔
  • 杨玲:牛市方是上半场 看好消费
  • 叶檀:关于油价中石化到底冤不冤?
  • 钮文新:创业板的流动性风险
  • 李大霄:黑五类个股风险已超6124点
  • 董登新:美国股民羡慕中国股民什么?
  • 朱大鸣:牛市也要警惕5.30行情重演
  • 易宪容:政府正在摧生国家牛市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