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佳兆业:“巨头”倒下时,身体还是暖的

2015年02月13日 00:18  中国房地产金融  收藏本文     

  赵轶鸣 发自深圳

  正发生在佳兆业身上的一切,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意料之中?

  事实上,截止到2014年12月1日以前,所有的统计数据都显示佳兆业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公司。

  数据显示,上半年,佳兆业累计完成70.2亿元营业额,毛利达25.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大幅增长205.0%和130.5%,毛利率高达40.3%。而核心净利润增长195.1%至10.93亿元。

  在销售方面,上半年佳兆业共实现合约销售110亿元,按年增长70.7%。而到去年11月底,佳兆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的前11个月,佳兆业共实现合约销售约272亿元。受到锁盘风波影响,佳兆业并没有公布2014年最后一个月的销售数据,但中房指数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佳兆业全年共实现合约销售302亿元,成为全国房地产企业中为数不多完成年初销售计划的企业之一。在中指院公布的全国房企百强排名中,佳兆业位列销售榜的第19位。

  与此同时,深圳中原地产的监控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佳兆业以3075套、29 .2万平方米的成交数据占据深圳2014年年度销量的榜首。这已经是佳兆业连续两年在深圳超越老大哥万科,问鼎销冠的宝座。

  而在财务结构方面,佳兆业在去年8月15日公布的半年报中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佳兆业的总借款为297.7亿元人民币,其中,需在1年内偿还的为60.1亿元人民币,需在2年以后5年以内偿还的则为47.3亿元,现金及银行存款为110.9亿元。

  这样的数据不要说和同等规模房企比较,就算同绿地、万科、保利、中海这些龙头大鳄相比,在毛利率和流动性方面也并不逊色。佳兆业虽不敢说独占鳌头,傲视群雄,但此前多数投行对其发展稳健,持续买入的评级应该算是中肯。

  但笼罩在佳兆业头上的一切光环,却在2014年11月28日那天戛然而止。

  从去年11月28日开始,在短短50天时间内,佳兆业就经历了被锁盘、停牌、董事长离职后失联、董事会成员变更、重要高管离职、开发资质被暂停、“甩卖”项目未果、合作伙伴撤资、业主集体维权、债务违约、信用评级持续下降、被金融机构追债等一系列事件。

  截止到1月26日本刊截稿之时,佳兆业旗下在深圳、广州、杭州和武汉共计8个项目,近5000套房源被政府锁定,而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佳兆业在惠州等地的项目也即将被政府锁定。

  与此同时,到目前为止,共有24家金融机构向法院递交了资产保全申请,受此影响,佳兆业在深圳、 上海、珠海、大连、惠州、苏州、杭州等地的多家子公司均在申请查封资产的名单之列,无法流转和抵押,导致了佳兆业彻底失去了融资自救的能力。

  对于佳兆业惊魂的50天,坊间传闻不少,最终导致了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

  或许从表面看来,佳兆业从宠儿到弃儿的反转,似乎并不关乎市场,佳兆业多少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英雄没落的无奈甚至是悲壮。但在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正发生在佳兆业身上的一切,却成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所谓下半场的一个强烈信号,当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大多数中国房企特别是那些区域性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在过去十多年间赖以生存的发展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房地产金融》将目光聚焦在佳兆业上,并无意去探讨所谓的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博弈,更不想演绎一场政治八卦,我们只是希望在佳兆业这样一场看似并不具备典型意义的事件中,能盘点出些许的一般规律,对我们的读者就算不是一种警示,但多少能有所启示吧!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财经官方微信(微信号sinacaijing)。

新浪财经

文章关键词: 财经新闻国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专车司机谈出租车:你们不好好把握饭碗
  • 体育NBA全明星给你好看 哈登汤神同首发
  • 娱乐尹相杰因涉毒被提起公诉 穿囚服受审冷静
  • 财经周小川执掌央行首遇通缩在想啥
  • 科技盘点运营商落马高管:哪些岗位最危险
  • 博客专访梁文道:我在香港被骂作“港奸”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南科大首届毕业生超半数被世界名校录取
  • 叶檀:帮地产去库存不如直接去行政
  • 水皮:货币政策勿作茧自缚
  • 沈建光:人民币急需摆脱强势美元之困
  • 慕容散:马云证监会演讲是求监管
  • 易宪容:央行降准能否惠及实体经济?
  • 陈思进:世界经济正处于大衰退的边缘
  • 管清友:央行货币宽松进行时
  • 钮文新:央行货币政策明确转变?
  • 洪榕:炒股会是今年春节的流行词
  • 朱大鸣:央行为何不提抑制投机性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