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聪颖
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日元贬值背景之下,处于发展震荡期的松下又将做出一个大的举动:可能会将中国区的家电业务回迁至日本本土。尽管松下方面一再强调即便回迁也不会影响家电板块在整个集团内部的战略地位,但松下正试图摆脱单纯依靠家电业务盈利的现实,已经让业界感到松下将从家电企业向综合型产业集团蜕变的传闻更加真实了。
松下中国家电业务拟大迁徙
整合仍在继续,日前有消息称松下计划将其在日本本土外的部分家电工厂回迁至日本。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给媒体记者的统一口径是:“关于松下集团将海外市场的一部分家电产品生产回迁日本国内一事,正在进行诸多讨论,现在并未有任何最终确定事项。”
松下公关部门相关负责人给《中国经营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松下在中国家电产业规模较为庞大,工厂数量大约有95家,包括洗衣机、微波炉、家用空调等工厂等。
最具规模的有三家:在杭州,松下有一家产能约300万台/年的洗衣机生产基地,也是松下全球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在广州,松下有一家产能约350万台/年~400万台/年的松下空调生产基地。在无锡,2007年8月,松下与之前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和松下电器产业株式公社、松下冷机株式会社三方合资建立的松下冰箱生产基地,冰箱生产规模约为150万台/年。
从2007年开始,松下已将大量白电产能转移至中国生产基地。不过,回迁计划并不能迅速完成。一些合资企业回迁还需要经过当地政府同意。例如,与广州国资委[微博]下属万宝合资的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合资期限到2023年。
松下方面称“我们并不会将在中国的家电生产全部转移到日本。一直以来,松下集团都将中国作为快速成长的重要战略市场进行定位,也在不断扩大面向中国市场的生产销售”。此外对于回迁涉及到的员工遣散问题,松下方面认为计划未成型,不做任何讨论。
松下回迁与中国整体用工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中国市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据官方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适龄劳工数量开始下滑,去年下降了371万。经济学家普遍担心劳工数量的急速下降会加剧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实际上,近年来,制造企业招工难现象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心病。
此外,日元贬值也成为日企回迁原因。由于中国工厂生产的家电不仅供给中国本土市场,还出口到日本,日元贬值,导致从国外生产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失去价格优势,企业利益受损。
被指缩小全球家电业务
有说法称,“回迁”是松下运用的官方辞令,实际此战略意味着松下在有意在缩小全球家电产业布局。不过,松下方面对此并不认同。去年10月松下电器在华事业35周年庆典上,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社长津贺一宏反复强调“家电产业是松下的DNA,因此松下不可能放弃,也不可能弱化家电产业”。
当时松下还公布了一系列数字,根据集团内部规划,到2020年松下的家电业务销售额将达到2兆日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较2013年再增加12%。
实际上,尽管目前松下的家电业务势头萎缩,但体量依旧庞大,占据上一财年集团总收入的23%以上,整体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但销售额能够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也仅有海尔和美的、格力、TCL[微博]四家。
在中国市场松下的家电业务发展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目前已经较为边缘化的等离子业务,另一块是松下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白电业务。目前松下对白电业务寄予厚望,以松下空调产业为例,日前松下正式发布了2015年新产品与新战略。2015年将改变松下空调偏安一隅华南地区的现状,积极拓展其他区域市场。
未来若是家电业务回迁,对中国市场的销售会不会造成影响?高盛吉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马俊颖认为,在中国国内不少消费者认为,本地化的家电品质不及日本本土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对进口日本家电有情结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回迁不一定会削弱松下产品的竞争力。但回迁是否意味着成本下降,并不好说。若产品整体价格上涨,销量也会受到影响。
从品牌塑造角度而言,松下家电板块对于整个松下家电的意义重大。品牌分析师李光斗认为,集团内部保留与消费者频繁接触的终端产品,对整个品牌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短期盈利难以改变
不过家电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认为,即便松下家电业务盘子不缩小,整个集团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家电业务不再是全部。据了解,目前松下电器有4大事业公司,由“电化住宅设备机器公司”“环境方案公司”“AVC网络公司”和 “汽车电子和机电系统公司”组成。松下方面也表示,松下将从目前的B2C转型为B2C和B2B并重。
在企业发展中“五成为上,七成为中,十成为下”,也就是说五成的胜利最能鼓舞将士继续努力,而企业之前过于成功(十成胜利),过于依赖之前的技术,就已经不在正确的周期里。一直以来这也是索尼、松下等企业近年来被韩国、中国企业取代的原因。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在过去的五年,松下忍痛放弃投入巨资的等离子产业,推出变革性的整体战略。在刚刚过去的CES展上,松下也在展区推出家电新品,不过备受瞩目的还是陈列在展区的特斯拉[微博]轿车。松下与全美最知名的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展开合作,为前者提供车用电池。在CES上松下不遗余力地向外界展示电池业务取得的市场业绩。
松下已经改变了单一依靠家电产品盈利的局面,不过松下综合型战略能否帮助其成功转型,业内人士也持谨慎态度。梁振鹏认为,“松下产品全面开花、没有长时间产品创新积累和渠道通路拓展,短期盈利局面难以改善。”
相关资料
日元贬值能否让 “日本制造”重振雄风
日本生产的家电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风光一时,之后由于中国和韩国厂商崛起,日企优势渐失。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大推宽松措施,使日元急速贬值,加之亚洲地区劳动成本上升,不少日企计划趁日元贬值调整策略,提高日本生产线的产能。然而日本仍有庞大贸易逆差,且出口增长不及预期,“日本制造”这个招牌是否真能卷土重来,仍属未知数。
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企多年来把生产线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这一趋势在2008年金融海啸推动日元大升后更明显。安倍上任后促贬日元,美元兑日元汇率从2012年中约80跌至如今接近117.5,大幅拖低日本生产成本。同时,根据日中经济协会数据,中国平均工资水平在过去10年跳升逾3倍,劳动力薪资水平不断上升,这些因素都吸引以电子业为首的日企回流设厂。
佳能[微博]公司发言人透露,该公司计划增加旗下相机、复印机和医疗设备在日本的产量,目标是从目前占整体产量的40%提升至60%,约相当于2009年水平。夏普发言人也证实,旗下空气净化器、冰箱和电视机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部分生产线将返回日本,但强调海外工场仍会继续生产。索尼去年也表示将投资350亿日元(约18.2亿元人民币),提升日本工厂的产能。
瑞银证券经济师表示,日元贬值已有一段时间,日企总算开始调整策略,估计回流趋势还将持续。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认同回流策略,尤其是汽车企业不会逆转把生产线移向海外的大方向。丰田行政总裁丰田章男早前表示,无意把生产线搬回日本,本田和日产等大厂亦没改变生产布局的大动作。电子零件制造商村田制作所也表示,会继续寻求把海外生产比率从4年前的14%,到今年3月提升至30%的目标。
有分析指出,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停滞不前,令企业难以对日本经济增长前景感到乐观。不少日企在把部分产能搬返日本的同时,继续维持海外生产,一来可让生产地点设在目标市场附近,二来也可对冲日元突然升值的风险。
综编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