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20:3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12月30日讯

  见习记者 刘宝兴

  我有姿势我自豪!通过政府补贴、重组、卖资产等手段来保壳,对“披星戴月”的*ST公司而言已经OUT啦,今年年底保壳大战兴起的一种“姿势”叫“无偿捐赠”。

  下面,请小伙伴们搬小板凳火速围观2015年A股“中国好朋友”颁奖盛典:

  第一名:郑伟斌

  事件:即便持股市值仅9000,也愿花8.6亿救*ST博元

  12月12日,*ST博元披露受赠资产公告称,持有公司股票1400股的自然人股东郑伟斌,将自己持有的福建旷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95%的股权无偿捐赠给公司,这一资产对应评估值高达8.59亿元。

  按照*ST博元的说法,接受股东捐赠属于纯获益行为,受赠资产完成后,8.59亿元计入公司资本公积,将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实现净资产为正,净利润为正,使公司摆脱资不抵债的困境,同时提高了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本次资产捐赠事项不存在附带对价条件,属于无偿捐赠。”*ST博元强调,接受无偿捐赠资产进入资本公积的好处多多,一方面不需要缴纳所得税,另一方面,本次交易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实施不存在重大法律障碍”。

  这一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热门话题,上交所也几度发出问询函。*ST博元随后披露,郑伟斌系公司现任董事长许佳明的中学同学,但两人不存在关联关系;而郑伟斌愿意做出无偿捐赠,是因为郑伟斌“作为公司的股东不愿意看到公司退市”。按*ST博元停牌前收盘价计算,郑伟斌的持股市值约9000元。

  由此,*ST博元董事长中学同学、“小散”郑伟斌先生被市场评为本年度A股“中国好朋友”的第一名,同时也被称为“中国好同学”。

  第二名:泓睿投资

  事件:已捐8000万元,誓要捐到*ST新都净资产为正

  12月28日,*ST新都披露,公司接受重整投资人联合体成员广州泓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000万元的资金捐赠(已经到账了)。

  而且,双方签订的捐赠协议约定,如果捐赠8000万元仍不能满足新都酒店净资产为正值的需要,泓睿投资应当继续追加捐赠、保障公司净资产为正值。新都酒店财务报表经审计确认净资产为正值后,新都酒店会将净资产超过人民币1元以上的部分,在审计报告出具后三日内退还给泓睿投资。

  通俗来说,就是泓睿投资已经捐了8000万,还准备继续“任性”地捐,一直捐到*ST新都净资产为正为止。而一旦*ST新都实现净资产为正,超出的哪怕1块钱都会给退回来。

  第三名:兴诚旺实业、东方绿科

  事件:前者豁免\*ST美利被豁免2993万元债务,后者向其捐赠2600万元

  12月29日晚,*ST美利披露公告,称当天收市后公司收到北京东方绿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来的函件,东方绿科决定赠与公司2600万元现金,现金会在当天支付到*ST美利的指定账户。东方绿科强调,“本次赠与不附任何义务且本公司承诺不以任何方式撤销本次赠与”。

  *ST美利说,2600万元的赠与资金已经到账,这部分资金将计入资本公积。但是,*ST美利在公告中未详细披露公司和东方绿科的关系,以及东方绿科赠与现金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ST美利同天表示,当晚收到北京兴诚旺实业有限公司关于豁免2993万元应付债务的函件,“本次豁免自本函出具之日起生效且不可撤销”。并且,被豁免的2993万元也将计入资本公积。

  年底是*ST公司保壳关键期。这段时间里,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政府补贴、重组、卖资产等方式来保壳。

  例如,*ST沪科日前披露旗下一家子公司收到9000万元财政补贴,这部分补贴将作为营业外收入全额计入当期损益,对公司2015年度利润产生积极影响。根据*ST沪科的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为-1767.7万元。由此测算,如果顺利的话,*ST沪科将因财政补贴实现扭亏。

  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A股处于“披星戴月”状态的上市公司有49家,其中有32家三季报显示为亏损,面临保壳压力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这些公司普遍因为2013、2014年连续两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果2015年仍不能实现扭亏,将面临被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风险。

  在今年,“无偿捐赠”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夺人眼球。这种方式不需要缴纳所得税,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也不存在重大法律障碍,对面临退市压力的上市公司而言,时间周期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保壳”效果。

  但这几例“无偿捐赠”动辄涉及千万元、亿元的资产和真金白银,容易让市场感到疑惑:这些捐赠行为是否真的无偿?捐赠者和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暗地是否带有附加条件?对市场投资者而言,见多了关联方挖空心思掏空上市公司的种种财技,“无偿捐赠”这么大方的玩法确实让人有点不习惯。

  而交易所对*ST博元几度发出问询函,显示出监管层的审慎态度,如果此类案例越来越多,监管层会做怎样的应对也值得关注。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