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智库实习的日子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毛叶昕

  美国是智库强国,华盛顿则是美国智库的聚集地:著名的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卡托研究所、传统基金会等都把总部设立在此。留学期间,我曾在卡托研究所等多个智库实习,亲身参与了这些智库的研究项目,并撰写了最终调查报告,也算深入体验了一把美国智库的运作模式。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高大上”不同,在美国,年轻人进入智库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平均薪水也一般。我认识一些在华盛顿地区智库工作的年轻人,毕业于全美优秀院校,年收入多数仅在3万—4万美元之间。吸引这些年轻人的,是智库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他们希望进入这个体系接受专业培训,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在卡托研究所的“税收政策研究部”实习。卡托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全美智库排名第8,全球智库排名第1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詹姆斯·布坎南、弗农·史密斯等著名学者曾在此工作。

  美国智库的显著特点是按政治理念进行区分:一类是偏向民主党的左翼自由主义,例如美国进步中心和布鲁金斯学会;另一类是偏向共和党的右翼自由主义,比如传统基金会和我所在的卡托研究所。在美国,每一家智库都有特别强调的某种理念或某个价值观,回国之后,这一点让我感触尤深。

  尽管接受大量社会捐赠,独立性始终是美国智库坚持和强调的。虽然在价值理念上与共和党更为契合,但卡托研究所不属于任何政党,不参与政治游说,不支持任何政治候选人,在实习生的入职培训中,卡托研究所专门强调了这一点,包括严禁实习生在公开社交媒体以员工身份发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政治言论。

  外界谈起美国智库,最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其著名的“旋转门”机制。在美国,智库的研究人员常常在政府、企业、媒体、智库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相互流动。智库研究人员的组成,以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学者为主,同时涵盖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企业家以及在传媒等其他领域的优秀人士。“税收政策研究部”主任Chris Edwards,之前曾在国会共同经济委员会担任高级经济学家。此外,也有不少智库出身的人“出库”后前往政府和国会等机构工作,例如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之前曾任职传统基金会,卸任后重返传统基金会担任杰出学者。

  除优秀人士的“旋转”外,我非常喜欢美国智库吸纳和培养优秀年轻人才的体系。

  以我的实习为例,在理念上,美国智库更多是将实习生作为一种宝贵的投资而非免费劳动力使用,配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部门和负责人进行全程的管理和服务。我的整个实习过程因此成为一个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实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每周的政策讲座和研讨会,智库会专门邀请不同政策领域的专家演讲和讨论,扩大实习生的知识面;二是专业技能培训,比如社交礼仪、学术写作、简历修改、面试技巧、公开演讲等,为实习生的未来求职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外出参观访问,例如参观美国建国之父托马斯·杰斐逊、乔治·华盛顿的故居等。

  智库还与高校、企业等合作,推出实习之外的项目。每年暑假,卡托研究所都会举办“卡托大学”,邀请著名学者、商业领袖和政治精英为实习生进行一周的讲演和培训,入选学生可申请奖学金。这种培训有时也惠及国际学生。包括卡托研究所在内的几家智库都与韩国著名智库“峨山政策研究院”合作,通过峨山书院的奖学金项目,为韩国高校的青年领袖提供在美国智库实习一个学期的宝贵机会。不少实习生以优异表现获得了毕业后回机构任职或到其他合作智库工作的机会。

  此外,美国智库还会积极拓展与国外政府和智库的合作交流。最具影响力的布鲁金斯学会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影响力由来已久,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正是由布鲁金斯学者制定的。现在的布鲁金斯基金会经常举办中国主题的研究和讲座活动,邀请来自中国大陆的官员、学者参与讲座。今年上半年,中国最高法院的官员就组团到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说,阐述中美法制差异的根源和解决方式。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