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老兵30年

2014年12月29日 17:15  《财经天下》周刊  收藏本文     

  本刊记者|卢华磊 编辑|唐晓园 摄影|贾睿 王攀

  从PC到移动互联,从青年到中年,他们想踩在时代的鼓点上,但趋势永远无法预测。

   对于今天阿里巴巴[微博]的赴美上市,三十年后的商业史上或许会留下这样一笔描述,“2014年9月,阿里巴巴成为中国第一支刷新全球IPO数额的IT公司,它的上市证明了中国IT行业的崛起。”

   但假如将时间倒推三十年,最适合形容当时中国IT业的词语或许是一穷二白。

   1980年代是中国IT产业起步的阶段,这十年中,成立了数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公司,例如1984年成立的联想和四通,以及1986年成立的北大[微博]方正。这三家公司成为当时IT产业的一代霸主,和现在的BAT一样有“IT三雄”的称谓。

   中国第一代IT人在1980年代登上了历史舞台。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内部管理,这些人用数十年的职场打拼撑起中国IT行业的崛起。他们中的多数人没能成为雷军[微博]或者李彦宏,但他们都偏爱使用“IT老兵”这个略带自嘲又包含骄傲的名词形容自己。

   他们完整地经历过硬件的崛起,互联网行业的爆炸增长和移动互联网的转折,在IT界的每一次变革中,他们的职业生涯也随之起伏跌宕。

  1990年代,

  紧握的机会和错失的机遇

   整个PC行业开始极速狂奔,不知道哪一天身边的某个人就因为一款软件或者一段程序而一夜成名,成为商业明星。

  阿里在美国上市敲钟时,国内的IT圈也疯狂转发着各类评论和庆贺消息。坐在上海家里刷微博的i8小时创始人米丹宁低声地感叹了一句:“阿里上去了,盛大下来了。”

   创业前,米丹宁的身份是盛大网络集团首席信息官。

   此时,另一个IT老兵陈大同则通过微信朋友群实时关注阿里上市消息。

  “什么是阿里成功的决定性力量?是市场!中国有一个13亿人的市场。”他这样和朋友们互动着。

   陈大同当前的身份是投资人,华山资本的联合创始人。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或许有更高的知名度:他是研发出世界首颗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的技术专家,展讯通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但面对阿里上市心情最为复杂的还要算是郑文军。他是阿里巴巴的第100名员工(阿里内部一人一个工号,即便离职也会将该工号保留赠送),至今还保留着印有100号字样的阿里工牌和红色体恤衫。现今在阿里工作的员工中,工号排在前1000的都被戏称为阿里的神。可现在他的身份仅仅是一个观众。

   “我早就退出了阿里,也没有他们的股票期权,所以上市和我没什么关系。”回忆这些的时候郑文军语气平静。在IT圈里打拼了二十几年,他见惯了市场的沉浮和企业的兴衰。今天的他是齐家网的副总裁,曾做过另外两家IT公司的创始人。

   “我的QQ个性签名就是IT老兵。”点了一支烟,郑文军说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甚至世界的信息化浪潮”。现在看到阿里上市,虽然没有经济上的关系,但依旧会有感情上的感慨。

   “转眼间就离开阿里十几年了。”他对《财经天下》周刊感叹。

   1992年,郑文军以上海交大计算机系研究生的身份赴美,进入惠普[微博](HP)工作。“学计算机还是美国比较先进。美国当时Email已经用得很普遍了,而国内还没有一条与Internet链接的网线。”

   一年后郑文军离开惠普,进入硬件行业从事DVD的研发生产。在他看来,1990年代发展最快的还不是软件企业,而是基于PC和互联网发展而崛起的硬件公司。

   从股市中很容易找到佐证这个观点的例子,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主营互联网基础硬件设备的美国思科公司(Cisco)股价增幅超过1000倍。

   “硬件发展特别快”的事实影响了他择业的判断,他决定进入“软硬件结合的公司”,尝试制作和芯片解码器等技术相关的消费电子。

   郑文军不知道,就在他意气风发的研究可视电话时,距离他硅谷住所不远处,来自清华的中国人陈大同也在研究着和“图像感光”相关的技术。

   陈大同比郑文军早来美国两年,他是文革后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半导体博士,在美国经历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1995年他联合朋友一起创立了豪威科技(OmniVision)技术公司。

   今天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微电子影像应用领域的龙头企业,他们的传感器占领了全球30-40%的手机市场,年净利润超过2亿美金。

   但在当时陈大同还没预估到这个美好的前景,公司创立初期,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出“具有成像功能的半导体芯片。”两年后,产品成形,他研制出全球首颗基于CMOS技术的感光芯片,并成功商业化。

   “我们这些人是从中国十几亿里面挑出来的,确实不是美国那种大学可以培养出来的,我们胆子很大,敢吃苦敢折腾。”陈大同不忘向记者强调,他是一个插过队的老知青。

   三年后这种芯片被大量地应用在“电脑眼、监控摄像头”等摄像器材中,其市场份额一度高达全球的50%。

   陈大同说,从硬件产品的发展来看,1980年代是美国PC类硬件产品发展最快的时代,而到了1990年代美国硬件产品开始转向各个细分领域,不再拘泥于PC一处。

   但慢了半拍的中国却是在1990年代才迎来了电脑硬件行业的爆炸性增长。

   此时正是大学毕业初入职场的米丹宁大展拳脚的时候。1992年,也就是郑文军赴美的那一年,米丹宁进入了当时中国IT三雄之一的“北大方正集团”,成为刚刚成立的方正电脑公司的员工。“那时候方正电脑部门只有5个人。”

   米丹宁的任务是负责供应链运营,当时统称为物流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将订单、生产、配货、物流对接全部链起来。“现在看这就是最早期的ERP系统,和现在京东商城[微博]用的系统类似。”米丹宁说。

   后来他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个多棒的创业机会——这种管理软件在多少年后将成为可以“单独拿来卖钱的商品”。

  事实上,不仅是这一款软件,在北大方正内部,许多当时被放弃或者搁置的产品都错过了它们最好的推广机会。

   1992年,方正内部研发了一款名为92OA的基于win31的中文编辑排版软件。“那时候微软[微博]还没有发布中文版的office软件,而日后风靡中国的金山WPS也未大面积推广,所以如果当时将92OA软件推向民用市场,可能今天的中文编辑软件就不是现在这样的格局了。” 米丹宁感叹。

   历史没办法假设。而方正集团错过这些机会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没发现这个市场,而是他们当时有更赚钱的业务。

   “这种软件卖给专业印刷厂或者出版社,一套可以卖到20万-30万,而买给民用的个人客户一套软件售价最高不过7000元。”丰厚的利润让经营者们忽略了民用市场。

   整个行业开始极速狂奔,不知道哪一天身边的某个人就因为一款软件或者一段程序而一夜成名,成为商业明星。

   方正当时的办公地址在北京中关村知春路上,翠宫饭店的8-9层是他们的注册地,而7楼就是金山软件[微博]的办公室。电梯里,米丹宁经常也会遇到金山的雷军,“那时候他是金山的总经理,工作努力。”

   而米丹宁的一个工作搭档则在1997年出去创业了,他先创办了一个名为3721的网站,卖给雅虎后又创立了奇虎。“那个从软研院出去的同事就是现任奇虎360的董事长周鸿祎[微博]。” 米丹宁回忆。“那时方正的电脑业务同样发展迅猛,我们部门的业绩一年翻一番,大家都觉得赚钱不是很难的。”

   到2000年左右,最初5个人的方正电脑公司最终成长为拥有超过2000人的大公司,米丹宁的职务也从最初的职员变成了后来的CIO。

  新世纪

  巨头没落和新贵崛起

   进入新世纪,米丹宁的周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他本人感到了职场的天花板,成为首席信息官(CIO)之后他在方正的职业道路达到巅峰,“要么混下去,要么跳槽。”

   其次方正变得“不那么IT了”。

   2002年前后,社会资本大量涌入方正,除了既有业务,方正开始涉足资本市场,成立证券公司甚至医药公司。这加剧了米丹宁的失望情绪。

   2005年米丹宁离开工作12年的方正,从北京来到上海入职盛大网络公司出任CIO。

   这也是很多同行的选择,在经历了1990年代硬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后,IT发展的潮头已经调向了互联网行业。虽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泡沫危机,但到2004年这波灾难已过去,以盛大为代表的互联网游戏行业重新崛起。盛大登陆美国股市,一夜之间将其创始人陈天桥推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

   “我希望自己能踩到这个时代的鼓点上。”米丹宁这样计划着。

   进入盛大的米丹宁依旧是CIO,负责盛大网络内部的体系管理和信息化的落地。当时是盛大最鼎盛时期“每日的收益以千万计算。”

   随后盛大雄心勃勃地开启了多元化战略,研发盛大盒子布局家庭互联网,同时线下收购各类游乐园,甚至着手创立一个打通线下线上的迪斯尼乐园。

   2007年,盛大打算进军电商行业。

   受陈天桥所托,米丹宁接手了这项任务。那时的中国电商还处于草莽时代,淘宝正忙于同eBay[微博]的缠斗,京东当时的日订单处理量仅有3000份,腾讯旗下的拍拍网也刚刚上线。

   “中国电商刚刚过冬进入春天,但还没有很热。”米丹宁认为这对于盛大是个“好机会”。此外,有“世界小商品之都”称谓的义乌市也正向盛大抛来橄榄枝,当时义乌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纷纷造访盛大,希望借助这个网络巨头打造一个全新的网上义乌商城。

   “我懂得供应链体系,盛大又明白互联网玩法,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项目。”米丹宁在义乌和上海之间奔波往复,有段时间他甚至觉得“这事儿要成了”。

   但事与愿违,虽然义乌方面很有诚意,米丹宁也希望促成此次合作,但最终盛大董事长陈天桥拒绝了这项合作。

   “桥哥算了下,投资太多利润太薄。”在米丹宁玩笑式的称呼背后露出了一丝无奈,丰厚的游戏收入让盛大高层认为“与其苦哈哈地做电商,不如安稳做我的游戏”。

   2012年第一季度,盛大完成私有化,中国的网游第一股退出美国市场。而也在这一年,米丹宁终于离开盛大,决定创业。

   “我仔细研究了,IT界内十年一个浪潮,硬件浪潮过去后迎来互联网浪潮,而在2010年左右整个IT产业转向了移动互联网领域。”回顾过往的职场经历,米丹宁自称没什么大的遗憾,唯一不够完美的地方就是从方正出来晚了,“如果在2000年跳出来就能更好地踩上行业转换的节奏。”

   米丹宁遗憾的地方,郑文军帮他补齐了。在硬件领域做出了可视电话后,郑文军也感觉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到来,2000年他遇到前来硅谷招募员工的马云[微博]

   “那时候阿里刚刚融了一笔钱,准备组建美国公司。”负责组建阿里美国站的人是郑文军的同学,时任阿里巴巴CTO的吴炯。在他的邀请下,郑文军和马云“吃了两次饭”便决定加入阿里巴巴美国公司,司职技术总监。

   郑文军觉得马云有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气,但也没有外面传说的那么神秘。“整个人比较豪爽,看事情的时候喜欢讲格局,像毛泽东。”

   程序员出身的郑文军负责编撰阿里内部的搜索引擎。他们张罗了一件200平米的办公室,里面挤了五六十名员工,找人铺设了瓷砖地板,甚至自己拉起了网线。

   一年后基于阿里内部的引擎上线,郑文军的工作却面临了调整,2001年互联网泡沫在美国破灭,背负重重压力的阿里决定关闭美国的研发中心,建议研发团队全部回国工作,没做好回国打算的郑文军只能离开阿里。

   虽然只在阿里工作了一年,但这个互联网公司依旧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记。“传统IT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完全不同。”

  郑文军说传统IT产业的产品设计都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认为市场上需要这样的产品便去研发生产”,能销售出去的自然算是成功,而一旦销售不畅那就是产品设计失败。只能寄希望于改良下一代产品来挽回损失,因此每一代产品之间都有一个分明的周期。

   但在互联网领域,产品间的代际更迭已经不再明显,产品一经上线就会和客户进行接触,同时收取反馈意见,随时改进修订。“像百度[微博]这样的搜索产品,他的名字永远叫百度,但它背后的内容却天天在改变。而如果消费者购买了一个电视机,那么无论过多少年,这个产品本身是无法改变了。”

   对于传统IT产业出身的郑文军来说,要在一瞬间学会这种转变并不容易,所以他选择了做搜索引擎这样一个“中间产品”。在做完这个产品后,郑文军才觉得自己开始互联网化了。

   与大多数人在苹果手机出现后才感知到移动互联网崛起不同,陈大同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判断要远早于其他IT人,作为硬件芯片设计者,他们的嗅觉更灵敏。

   2000年,陈大同在美国联合创立的豪威科技(OmniVision)登陆美交所上市,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陈大同回国创业。

   他们这些海归精英们受到时任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的接待,曲希望他们从事手机芯片的研发生产,并动情地说,“中国已经错过了2G,现在3G芯片如果也做不好我们这一代人就没办法和国人交代了。”

   “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就清晰地预测出智能手机的未来。”陈大同说。虽然当时他们不知道以后会产生ios和安卓这样的手机操作系统,但他们坚信“掌上智能终端”的数量未来一定会超过PC电脑的数量。

   这个决定将陈大同的职业生涯推向了另一个高峰,2004年,陈大同率领团队研发出了全球第一颗基于3G网络的TD-SCDMA芯片,展讯科技也一跃成为国内手机芯片研发的标杆企业,并在2007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微博]上市。

   “和展讯同时成立的公司几乎都倒闭了。我们能活下来并不是我们多聪明,是因为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的浪潮。”

   2002年,郑文军也最终决定回国创业,在随后的数年里,他参与创办了两家互联网公司,并全部实现盈利。2010年他加入齐家网,开始了自己的高管生涯。和米丹宁一样,他现在的工作也转向了移动互联网领域。

  新十年,

  和移动互联有关的创业潮

   2010年后,中国IT业大举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而米丹宁也在IT行业里摸爬了二十多年,仅在CIO的职位上就工作了超过10年。“CIO这个职务这两年还是挺热的,但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到了这个年纪再换一个工作就真的是等退休了。”显然与其这样默默退休,米丹宁还是希望能再追赶一次行业浪潮。

   他创建了一个名为i8小时的社交类OA产品,在PC端和手机端同步推出。米丹宁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将会让这个产品崛起。

   米丹宁评价自己是一个待得住的人,从业二十几年也就服务了两家公司,每一次跳槽都是在整个行业变迁时候才做出的决定。他认为自己在2005年跳槽时最适合去的公司应该是阿里,而非盛大。“在阿里或许可以更好地发挥我的优势,那个时候电商行业刚刚崛起,我在方正积累的供应链方面的经验正好可以用在电商经营中,而在盛大这部分经验被浪费掉了。”

   但作为“前阿里人”的郑文军并没有对离开阿里表示更多的遗憾。身为齐家网的副总裁,他当前正努力研发一款名为“齐家钱包”的电子支付软件。齐家网是一个针对装修、建材、家居领域的垂直电商网站,这款支付软件正是对这个行业定制研发。“可以看作是定制版的支付宝[微博]。”未来郑文军还想将这个软件推广出去,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为那些同样有个性化需求的电商网站服务。”

   回顾自己的职业经历,郑文军并没有像米丹宁那样层次分明的职场转折,他认为IT产品从1980年代的“朝阳产品”变成了现在的“大众化普及的东西”。

   “1990年代招程序员的工资标准是三六九,就是说一线院校的本科生月薪三千,硕士生月薪六千,博士生月薪九千。而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好像依旧如此,但现在物价标准可远高于1990年代。”

   从业人员从当初的“天之骄子”变成了现在的“码农屌丝”,IT人走下神坛,但却更加深远地影响着这个时代。

   而像陈大同这样的“硬件专家”则已经走出IT行业进入资本领域,“用资本和制度来影响这个行业”。

   2007年展讯上市,2008年陈大同离开展讯,加盟北极光风险投资公司,成为一名“专注于高科技芯片研发”的投资人。“我们这种人就是将一个东西做熟了之后就想不安分,想换一个东西再去做。”他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他希望将美国硅谷的那一套创业理念和投资制度引入到中国来。“做展讯的时候我们只是将硅谷的创业模式引入中国,而做北极光我希望能将硅谷的投资模式也带回国内。现在中国的IT业确实已经起来了。”

   让陈大同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除了阿里天价市值上市之外,还在于近期的英特尔[微博]对展讯的投资。“此次合作以中文协议签约,意味着一旦出现争议则需要在中国仲裁,这也是所有中外收购案中从未出现过的好消息。对比前三十年我们自己IT工业的一穷二白,你说现在这种变化有多大啊?”采访的最后,陈大同这样反问记者。

文章关键词: 经济公司发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央媒:令计划是山西腐败阵营中执牛耳者
  • 体育NBA-哈登9失误火箭负马刺 骑士遭辱杀
  • 娱乐党媒:赵本山脱离主流文化 困在囚笼里
  • 财经石油暴利税起征点提高 三桶油税负减轻
  • 科技人物|霍金门徒:计算机如何比人更懂世界
  • 博客飞行员谈马来西亚的亚航A320客机失联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揭晓 北大第一
  • 如松:石油风暴之下谁也跑不掉
  • 叶檀:债券市场可能出现局部崩塌
  • 连平:新常态需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
  • 齐俊杰:五险一金凭啥占工资的一半
  • 杨剑波:我诉证监会一审结果的感想
  • 如松:俄罗斯卢布危机难说结束
  • 易宪容:政府政策再催A股“疯牛”
  • 沙黾农:5000点是A股的价值中枢
  • 许一力:央行祭出387号文的背后深意
  • 洪榕:谨防中国式牛市的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