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列明:现有审批制度不利药企创新

2014年12月22日 23:38  中国经济周刊  收藏本文     

  浙江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

  现有审批制度不利药企创新

  我们要把中国人用药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论坛现场报道

  2003年,一位海归带着他一直在研发的抗癌药项目回到了中国,在浙江创建了贝达药业。

  10年后,贝达研发世界第三例、中国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的故事,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被称为“创新药第一块牌子”。

  “贝达成功的秘诀就是创新,这其实也是中国本土药企在走向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城镇化对中国医药发展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跨国药企纷纷登陆中国的市场,大量投入建研发中心,都在抢占中国的市场。

  丁列明认为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完善产业结构,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

  “创新落实到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目前中国的市场发展很不乐观,医药行业跟国外的差距非常大,长期以来,包括我们国内大的国企和民企基本都是主要靠仿制,进行自主创新的很少。所以我们要思考,要去探索,怎么能够把真正中国自己的医药产业发展起来,把中国人用药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丁列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在丁列明看来,对药企而言,创新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能否通过审批。在前不久的一个医药行业会议上,有人问医药行业的海归们在创新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95%的人都说审批、审批、审批。

  “一个新药要上市,要通过好几次审批,从动物试验完成以后,进入临床人体试验,要有批文,每个审批环节非常重要,没有审批就走不到下一步,但是我们审批时间非常长,得一年、一年半、两年,甚至更长,这样的审批时间对创新是非常不利的。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发达国家的审批速度,去年美国一个公司上市了一个治疗丙型肝炎的药,去年年底就通过审批,今年已经实现100亿美金的销售。而我们的新药有的要历经三年才上市,完成招标省份全国还不到一半,能够进医院的还不到10%,所以如何真正改变这个状况,其实是要我们各方面去努力。”丁列明说。

  在国务院加快简政放权步伐的情况下,丁列明坦言:“期望我们的民族药企能有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文章关键词: 财经经济公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薄熙来法国别墅标价695万欧元挂牌销售
  • 体育NBA-詹皇两双骑士胜 科比25分湖人3连败
  • 娱乐《歌手3》首期排名 韩红领先胡彦斌垫底
  • 财经钢企每天一睁眼就新增负债6亿元
  • 科技新浪科技2014年度风云榜评选启动
  • 博客向日本皇宫追讨中国流失的第一国宝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12月四六级真题答案 19岁女生上学照顾妈
  • 梁建章:俄罗斯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 华生:土地私有问题完全可以正面讨论
  • 董少鹏:不赞同叶檀女士的人造牛市论
  • 易宪容:不动产登记对楼市影响深远
  • 高善文:警惕A股短期交易风险
  • 如松:警惕全球爆发大规模贸易战
  • 郭施亮:18只股票上新闻联播的背后
  • 许一力:证监会调查18家上市公司深意
  • 陶冬:美国利率上升周期进入倒计时
  • 余丰慧:靠货币政策难挽救俄罗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