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关系调整:弱化GDP考核 重新划定民生底线

2014年12月15日 07:33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收藏本文     

   特约研究员 刘燚

   既然各个区域的禀赋不同,历史发展路径不同,就要尽量让各地顺乎市场规律;同时,中央作为一个平衡器,又要坚持“共同富裕”路线,发挥财税在内的政策条件作用也同样重要——顺乎市场、合理调节就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常态。

   首先,要修改财税政策,让不同地区有差异化的税收负担,部分税种本地化。比如,由于产业结构和效益不同,反倒是上海、广东等税收增速更快(见附表7),导致其投资潜力更大;而在辽宁、山西等地,财政潜力更小。

   这时候,营改增、房地产税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似乎仍不足以平衡区域差异;结合资源税提升资源省收入,减少特定行业的杂费(如最近减少煤炭杂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有,统一全国账户,通过养老、社保等账户体系统一,减轻人口流出省负担;把教育等投资逐步上收到中央,等等。

   其次,降低地方GDP考核和政府投资压力。我们发现,辽宁、黑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很快,甚至比北京、上海还低,产业乏力、人口外流、政府财政拮据出现了“共振”。这时候往往会倒逼地方政府加大基建投资,但这主要由本地财政收入决定,否则地方政府只能加杠杆,导致地方债务的不当扩张,对于部分地方政府来说这是“不得不为”的部分。

   弱化GDP考核、弱化地方政府投资职能,甚至对不同省份的考核有所差异,恐怕是必要的区域平衡手段。(见附表8)

   第三,在区域经济新常态下,要真正找到底线所在。就像全国将就业率作为底线一样,区域政府的考核最终也应该首先关注这个指标;其次,可以纳入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CPI等指标,即关注民生底线。

   我们发现,辽宁也好、黑龙江也好,从消费端来看,其增速并未明显低于其它地区,进一步说明,投资增速是GDP下滑关键,但是GDP增速并非底线,不应就此采取强刺激。反之,如果民生指标出现问题,说明这种下滑就是危险的了。(见附表9、10)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三个主要结论:首先,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正在脱钩,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划分已经过时;其次,省际增速差异有6大内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各地的禀赋有关,是结构性的;要想对冲这种结构性差异,中央与地方关系必须适时调整,弱化GDP指标,重新划定民生底线,而零售、居民收入与区域GDP增速直接的传导也有脱钩趋势,因此市场之外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就业率才是重心——这些可统称为区域经济新常态。

文章关键词: 经济投资行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将:朝鲜若崩溃中国救不了不必为朝打仗
  • 体育英超-鲁尼范佩西破门 曼联3-0胜利物浦
  • 娱乐台援交门女星称被骗:我脏透了 现场换裙
  • 财经三地自贸区获批 福建方案尚在调整
  • 科技发烧Ke|阳光动力2号环球飞行大揭秘
  • 博客古代女人来月经用什么 2014最火博客盘点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90后美女老师酷似明星周慧敏走红(图)
  • 洪榕:绯闻男女与热点板块
  • 黄祖斌:不要因股市阴暗论错失牛市
  • 陶冬:油价再破关 联储初改口
  • 如松:看财政如何把房地产推下悬崖
  • 杨红旭:房地产业需要“守寡”
  • 水皮:央行降准能算什么事?
  • 徐斌:金融地产的估值低到地板价
  • 谢百三: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强劲
  • 慕容小散:吴晓波 您为什么不炒股呢
  • 管清友:点评经济数据 等待政策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