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音乐+社交”让青春电影“不匆匆”

2014年12月13日 00:33  中国经营报 微博 收藏本文     

  郭梦仪

   5天累计2.8亿元的票房,让《匆匆那年》成为了贺岁档的第一匹黑马,这与其前期良好的物料营销,不无关系。

   11月3日,电影《匆匆那年》在北京举行主题曲发布会,其同名主题曲MV也在当天下午3点在微博正式曝光。继《因为爱情》之后,《匆匆那年》是王菲和张一白第二次合作电影主题曲。王菲演唱的同名主题曲提前曝光,在网上引发推荐转发,在一定程度上为该片做了一次推广。

   据公开资料显示,主题曲曝光后播放量增长迅猛。曝光后3小时,《匆匆那年》的播放量突破了100万,打破了《小时代3》主题曲《时间煮雨》3小时25分钟的纪录。之后,其播放量保持50万每小时的速度上升,发布5小时,其播放量已经突破200万,9小时突破400万。在发布第二天,播放量继续保持超速增长,21小时突破600万,连续创造最快破200万、400万、600万的新纪录。最终,电影同名主题曲《匆匆那年》以24小时 627万的播放量,远超《后会无期》主题曲《平凡之路》MV的407万的播放纪录,而这一成绩,也超过其他所有电影宣传视频的播放纪录。光线影业宣传总经理曹晓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截止到12月10日,《匆匆那年》MV在优酷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5000万,在微博上转发了23万次。

   主题曲火爆预热的同时,电影《匆匆那年》的预售票房数额也迅速上升。 “双11”期间,《匆匆那年》单日预售票超过15万张,刷新社交平台预售纪录,其预售总票房1476万元,仅排在姜文新片《一步之遥》之后。

   记者发现,“音乐+社交”,似乎成为了青春怀旧电影前期预热的主要手段。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用主题曲来做影片的前期物料营销非常适合青春怀旧型题材的影片,“音乐往往能够直击人心,让受众对电影充满期待。”而这样的营销套路将会类型化,未来将在更多的青春怀旧题材的影片中体现。

   对于《匆匆那年》的前期物料营销,参与其中的曹晓北表示,《匆匆那年》的宣传需要接近电影风格,而对于青春怀旧类型的影片,音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毕竟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经典的音乐,让大家找到共鸣是非常重要的。”曹晓北认为,影片同名曲很好地诠释了电影中的主题和情感,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

   如今,“四分靠影片、六分靠宣发(宣传发行)”早已成为影视界公开的秘密,《匆匆那年》的成功也与其宣传发行的火爆不无关系。曹晓北透露,作为影片主要的物料营销——主题曲推广方面,除了在微博发起话题、带动明星进行转发评论,其还与唱歌应用唱吧、以及短视频平台应用美拍进行了合作,为影片造势。

   据公开资料显示,影片官方授权美拍使用《匆匆那年》的背景音乐,让美拍用户进行短视频创作,而唱吧方面,其焦点图全部被《匆匆那年》承包,吸引唱吧用户学唱《匆匆那年》。

   当然,除了唱吧和没拍以外,《匆匆那年》MP3也在QQ音乐首发,所有主流音乐平台也集体进入“刷屏”模式,百度[微博]音乐、虾米音乐、酷狗音乐、天天动听、网易云音乐、多米音乐、蜻蜓FM、唱吧等音乐平台焦点图全部被《匆匆那年》承包。

   而这样成功的造势,使得《匆匆那年》在贺岁片中崭露头角,票房一甩投资额比其高八倍的《太平轮(上)》,高居票房第一。

   “‘共生效应’在电影以及主题曲之间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音乐+社交’的营销手段也将会被类型化,成为未来青春怀旧电影的营销手段之一,毕竟成功的案例有很多。”彭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类电影的观众是目前的80后、70后群体,这群观众的特点是喜欢怀旧。只要通过音乐击中了这群观众的“痛点”,自发的“粉丝”宣传会自己转动,参与到影片的营销活动之中。

文章关键词: 财经经济公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将:朝鲜若崩溃中国救不了不必为朝打仗
  • 体育NBA威少26分止骑士连胜 哈登44分火箭胜
  • 娱乐释小龙分手3年后祝福何洁:她会越来越好
  • 财经楼市调控连续两年缺席经济工作会议
  • 科技风向标:网秦CEO林宇“失联”背后
  • 博客实拍普吉岛红灯区 2014最火博客盘点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神老师走红 被质疑太漂亮教不好(图)
  • 谢百三: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强劲
  • 慕容小散:吴晓波 您为什么不炒股呢
  • 管清友:点评经济数据 等待政策暖风
  • 郎咸平:中国改革必然遭遇的五大阻力
  • 刘光宇:最值钱的土地将最不值钱?
  • 朱大鸣:油价暴跌救了中国经济一命
  • 余丰慧:这轮牛市风险将大于2007年
  • 如松:10家坏账银行又该找央妈了
  • 陈思进:人民币暴跌了吗?
  • 叶檀:央妈偶尔忙 中国经济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