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监管政策对理财产品揽储功能的限制,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寥寥无几、净值型理财产品陆续上架、可转让的理财产品正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马金顺
原本拟在“双11”期间开售理财产品的广发银行[微博]淘宝店未能如约开张,此前淘宝店铺中挂出的4款拟发售理财产品一并消失。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发现,不管是天猫[微博]还是淘宝,输入“理财产品”4个字,显示结果大都是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正在发售的理财产品,基本找不到银行的相关产品。
不仅是线上,线下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据银率网数据显示,10月份134家商业银行共发行4441款理财产品,较上月环比减少5.65%。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发行997款理财产品,较上月下降13.15%;股份制银行发行1495款产品,较上月下降11.80%;城市商业银行发行1512款产品,较上月下降4.61%。
并且,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也一直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银率网数据显示,10月份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32%,比上月下降0.04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1%,比上月上升0.02个百分点;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7%,比上月上升0.06个百分点。
对于这一现象,某国有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往年到了月底或是年底,银行都为了要拉存款推高理财产品数量和收益率;但是今年市场资金面比较宽松,银行不差钱,理财产品自然量价齐跌。
通过走访,法治周末记者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相关监管政策的限制,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高收益理财产品寥寥无几
法治周末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多数银行新近发行的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依然低于6%,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在售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3%至5.2%之间,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以上的产品已寥寥无几。
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显示,本周(11月8日至11月14日)共有778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投资期限为122天。其中,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累计发售768款,其中有22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占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3.03%。
银率网理财分析师殷燕敏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今年以来,市场资金面持续保持相对宽松状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因此逐步下滑,整个市场的收益下滑,导致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截至11月14日,11月份预期收益率超6%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数量仅占当月总发行量的3.63%,而1月份该占比高达40.4%。”殷燕敏说。
从最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统计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经连续两周下行,从不同期限类型产品考察,平均预期收益率也是跌多涨少。银率网分析师牛雯认为,货币环境宽松是最近几周理财产品收益率连续下行的主要原因。
“随着定向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继续下跌。”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净值型产品将成主流
殷燕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由于监管政策对理财产品揽储功能的限制,银行理财也开始逐渐转换角色,逐步向资产管理工具转化。”
今年9月,银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微博]联合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约束月末存款“冲时点”,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对于月末存款偏离度超过3%的银行,自下月起连续暂停准入事项3个月以上;对于一年之内月末存款偏离度两次超过3%的银行,适当降低其年度监管评级。
“这样,银行在月末集中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冲点吸储的行为受到约束。尽管目前还未摆脱揽储功能,但是大型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创新,从理财产品的类型来看,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规模不断上升,银行也加强了这类产品的营销力度。”殷燕敏说。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中,募集资金额同比增幅最大的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共募集资金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74.53%,占全部产品的募集金额比例从2013年上半年的1.27%增长为2.37%。
据方瑞介绍,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与传统的封闭型产品所不同的是,这类净值型产品每月都会有开放期,投资人可根据个人资金使用情况选择是否赎回。
殷燕敏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步打破刚兑,转变为真正的资产管理工具,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将成为主流产品。建议投资者可关注创新能力、投资能力较强的股份制银行发行的净值型开放式理财产品。
可转让理财产品将被推出
近期,广东华兴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拟于今年年底推出可转让银行理财产品。该负责人还表示,将学习平安陆金所的债权转让模式,实现银行理财产品的可转让,以满足客户流动性的需求。
方瑞认为,在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特性依旧的背景下,流动性风险是完全由银行所承担的。未来一旦规模增速放缓或市场资金面发生变化,银行需要将内部的流动性风险向外部转化,以释放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系统性风险。
“如果为产品增加转让功能,则产品期限与投资资产期限可以相匹配,投资者如需资金可以将产品中途转让给其他投资者,银行承担的流动性风险将降低。”方瑞进一步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现在国家正在研究可供银行理财产品交易或者转让的平台,平台做好之后,有流动性方面需求的投资者都可以通过这种平台来转让相应的理财产品。”
殷燕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可转让理财产品的交易模式可能包括一口价和竞拍两种形式:一口价形式是指理财产品出让人可以自定义转让价格,转让价格的下限为理财产品本金余额,转让价格的上限为理财产品本金余额+当期至今利息(指上一结息日后一天到转让生效日应收的利息);竞拍形式是指理财产品出让人可以将产品转让设置为竞拍形式由其他投资者竞拍,起拍价为该产品本金余额,竞拍价上限为产品本金余额+当期至今利息,出价最高的投资者可购买到该产品,即竞拍最高出价为该产品的转让价格。”
据方瑞介绍,理财产品增加转让功能后,银行需要每日对产品的资产净值进行估算并公布出来,投资者可根据估值进行折价或溢价交易。
殷燕敏表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转让流通,事实上也是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较为关注的问题,今年6月份就有媒体曝出,相关部门将开始着手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的交易和转让,旨在盘活银行理财产品,提高其流动性。
“但目前还没有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交易转让的相关监管文件。当前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条款一般是规定银行可提前终止该产品,投资者不能提前赎回。少数银行提供理财产品质押贷款服务,但贷款利率也相对偏高。”殷燕敏说。
殷燕敏补充道,如果仅仅是一款产品或一家银行的产品可交易,客户群体有限,难以盘活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资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流通交易,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披露以及专业的第三方托管平台,进行撮合交易、定价以及处理过户等。未来依然还是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牵头,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提供一个信息透明、交易投资活跃的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