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互联网的故事

2014年11月03日 15:23  《财经天下》周刊  收藏本文     

   对那些媒体上人们总是在谈论的互联网公司的关注,容易让我们错过一些同样精彩的商业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主角并没有三年创造出数十亿美元公司的造富传奇,不会张嘴就跟你谈论颠覆式创新或互联网思维这些时髦词汇,也绝不会像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那样使用令人目瞪口呆的烧钱式竞争。

   包括李宁和安踏在内的体育用品行业公司的竞争就是这样一个同样精彩的故事。体育用品这个行业曾经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玩家,也不断贡献着好故事的领域。

   有些故事让人感慨命运之无常。如果你关注这个行业,你一定不会忘记李宁和陈义红之间的故事。曾经担任李宁公司总经理的陈义红,被迫离开李宁之后,却凭借着Kappa的成功,引领了中国大陆的运动时尚浪潮。他的公司中国动向在香港上市之后,陈义红还一度成为中国服装界的首富。后来,2011年时,陈义红拿出公司现金中的1亿美元,投资了当时的阿里巴巴[微博]。这在当时被批评为不务正业,但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这笔投资价值已经超过5亿美元。

   还有一些故事让人觉得有趣。2012年2月23日,篮球界的传奇人物迈克尔·乔丹宣布已经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诉讼对象是一家中国体育用品生产商乔丹体育[微博]。飞人认为这家公司“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滥用其姓名和形象”。在此之前,乔丹体育已经通过了证监会[微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IPO申请,计划在2012年3月底之前挂牌上市。乔丹体育的IPO之旅随后夭折。在上市受阻之后,乔丹体育又反向迈克尔·乔丹提起诉讼。

   另外一些故事让人感觉到企业家的雄心勃勃。来自福建晋江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一直是NBA球星的追逐者。匹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签约了包括托尼·帕克、肖恩·巴蒂尔在内的十多名NBA球员。2013年NBA总决赛进行时,这家公司曾兴高采烈地宣布,在总决赛的两支球队中,都有匹克的代言球员。

   所有这些故事中最让人唏嘘的则是李宁和安踏围绕着行业领军者地位的争夺。这两家公司的执掌者,一位是已经成为传奇人物的李宁。李宁是一个注定要写入中国体育史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奥运冠军和20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也因为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李宁是那个点燃火炬的人。原本他也会作为中国最成功的体育用品公司的创始人被写入中国商业史的。他的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个传奇:从一开始得到李经纬的帮助创办李宁公司,到之后将公司交给包括陈义红和张志勇在内的职业经理人打理,顺利实现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化。他创办的这家公司一度可以和像耐克、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运动用品公司抗衡。

   另一位则是一个福建商人的儿子,在加入父辈创立的安踏公司之前,最传奇的经历是在17岁时带着父亲借给他的1万块钱和600双运动鞋到北京来自己销售。和他不同,李宁即使多年选择低调,也一直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和曾经的体坛巨星,他是一个真正的大众名人。而丁世忠则在很多年内都默默无闻。我们的记者韩牧转述过一个故事:2008年,丁世忠托人转达想拜访李宁的意愿。他想同这位行业领导者探讨包括企业转型在内的话题。但李宁拒绝了。这个拒绝或许可以理解,至少就当时而言,李宁已经多年不过问公司事务。而且,因为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火炬时的惊艳亮相,李宁的声望达到新高。随后,2013年6月,在一次体育高峰论坛上,李宁和丁世忠第一次见面。会议休息的间隙,李宁和丁世忠走出来时,李宁马上被媒体与政府官员团团包围,他们都想同这位传奇人物讲话。无人问津的丁世忠则一个人走向休息室。

  与此同时,这个默默无闻的南方人却带领着自己的公司一路猛进。安踏2011年财报披露的数据已经让这家公司超越李宁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随后它在继续扩大这种优势。根据两家公司的财报,2014年上半年安踏营收41.2亿元,净利润达8.03亿元;李宁的收入是31.37亿元,亏损由去年同期的1.84亿元扩大至5.86亿元。安踏的市值已经超过370亿港元,比同行业的其他巨头李宁、特步、匹克、361°四家市值之和还要多。

   李宁试图创造一个堪比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品牌但却中途受挫的经历让丁世忠心有余悸。丁世忠的安踏想做的是“国民球鞋”,他的新目标是销售一亿双球鞋,这意味着他的产品必须拥有极高的性价比。就像在最近火热的手机行业一样,他的产品也注定要遭受价格魔咒。丁世忠的解决方案是,他希望能够效仿联想和吉利。这两家中国公司通过收购IBM[微博]的个人电脑业务和沃尔沃轿车而进入各自行业的高端市场。

   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故事显然并未结束。体育用品行业的中国公司们仍然未能 创造出一家堪比耐克与阿迪达斯的公司。尽管它们依仗着渠道能力和低廉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征服了庞大的中国市场,但是在产品和品牌上仍然距离真正的巨头目标尚远。曾经得天独厚的李宁努力过。现在该轮到沉默的福建人丁世忠了。作为一个行业的领袖公司,它总需要为整个行业去探索增长的新路径。

   当然,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中国商业的其他领域。 ——李翔

文章关键词: 商业公司财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内蒙冤案受害者母亲:上访9年定有包青天
  • 体育中超收官恒大4连冠 里皮卸任 大连降级
  • 娱乐接地气!网曝谢霆锋王菲甜蜜吃麻辣烫
  • 财经外汇局长:避免福利水平过高诱发福利病
  • 科技MOTO将回归中国:瞄准3千元高端市场
  • 博客不良医院妇科常见的几种骗人手法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名校“学霸”研究生偷电脑 5年两次入狱
  • 金岩石:依法治国能够化风险为财富
  • 李大霄:致空头 A股大时代来临
  • 徽湖:30万亿地方债靠什么偿还?
  • 易宪容:稳住房消费核心是去赚钱功能
  • 天天说钱:房地产正失去“父爱”?
  • 许一力:QE退出 美国才是最大赢家
  • 邱林:中国高铁在美国难有立足之地
  • 曹彤:中国开启第二轮人口红利
  • 徐斌:最疯狂货币实验目前未见分晓
  • 朱大鸣:提振房地产消费要面对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