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环保意识如何“被养成”(上)

2014年09月15日 10:3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收藏本文     

  陈建军

  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也不是天生的,日本社会也曾经出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

  2014年6月举行的巴西世界杯足球赛上,尽管日本队两场皆输未能晋级十六强,但在比赛结束后,一些日本球迷拿起垃圾袋捡起了看台过道和赛场上的垃圾的行为,却被全世界“点赞”。

  其实,日本球迷的这种举动,是自然而然的,植根于已经深入日本人价值观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很多去过日本旅游的人,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满眼的绿色和城市街道的整洁,基本见不到一丁点垃圾。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本大街上也几乎看不到垃圾箱,更不用说大型垃圾站了。即便是在居民住宅区,除了饮料自动售货机旁会放置一些供丢弃饮料瓶罐的专用垃圾箱外,你都几乎找不到垃圾箱。

  日本人在外产生的垃圾都丢哪里去了呢?

  原来,日本人已经基本养成了把垃圾放在塑料袋中带回家而不是随手丢在马路上的习惯,从小孩到老人都是如此。

  在日本生活,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倒垃圾。在每个社区,倒垃圾都有规定时间:比如周一和周三是倒“可燃垃圾”的日子,周二倒“不可燃垃圾”,周五扔旧报纸、瓶瓶罐罐等“可回收垃圾”。在小区的显眼之处,都会贴有垃圾分类说明。小区附近的便利店都设有回收专桶,除了饮料瓶之外,喝完的牛奶纸盒包装等都在回收之列。

  实际上,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也不是天生的,日本社会也曾经出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致力于二战后的经济恢复与增长,对环境保护也不重视。从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环境公害问题日益突出。“三大公害病”( 熊本县的“水俣病”、四日市的哮喘病和富山的骨痛病)出现后,日本人开始像今天的中国人一样,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代价”。

  1958年日本制定了《水质保护法》和《工厂废物控制法》,1962年制定了防止空气污染的《烟尘规则》,1967年通过了《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环境污染受害群体启动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媒体也参与进来追踪报道,许多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反污染民间组织。

  1970年,日本反对只发展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公民人数第一次以45%对33%的比例占据社会主流。内阁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防止和治理污染机构,该届内阁因此也被称为“公害内阁”。

  “公害内阁”执政期间,一共通过了14项环境保护法案。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逐步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等政策机制,人们的观念从“防止公害”进化到“保护环境”,日本也因此进入到“环境保护时代”。

文章关键词: 瞭望财经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人民论坛杂志:骂共产党恨体制是自虐心态
  • 体育英超-天使传射曼联4-0 美男篮世界杯夺冠
  • 娱乐费曼受伤贝儿遭黑 陆毅发微博怒斥
  • 财经非诚勿扰女嘉宾称苏商集团严介和性骚扰
  • 科技人物 | 多面张亚勤的微软16年
  • 博客李克强的达沃斯致辞发出什么信号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南师大军训男上女下做俯卧撑 教官道歉
  • 罗天昊:城乡一体缺钱 国企可建大功
  • 天天说钱:房地产会是日不落行业吗
  • 叶檀:中国在机器人浪潮中只能喝粥?
  • 严介和:俞斯亮爆料纯属子虚乌有
  • 许一力:印度想效仿中国 行的通么?
  • 余丰慧:CPI创年内次低并不意味通缩
  • 冉学东:经济再跌落 货币难宽松
  • 王海滨:20年内楼市很难回到以前辉煌
  • 凯恩斯:牛市的闹钟从来不会响起
  • 谢百三:本轮股市上涨主要是资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