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个城市创造机会

2014年08月25日 11:04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收藏本文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亚宏/英国伦敦报道

  ——专访曼彻斯特市议会议长霍华德·伯恩斯坦爵士

  在城市复苏过程中,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蒸汽朋克情结的人,如果参观曼彻斯特工业科学博物馆,会觉得进了梦想之地:整个博物馆都是由上百年历史的旧火车站、老厂房和仓库改建的,斑驳的红砖透出浓浓的工业革命的味道。博物馆里陈列的,是那些仍像一两个世纪前刚出厂时的蒸汽机、液压机等钢铁机械。

  换句话说,这里所呈现的,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北方之都”丰厚的工业遗产。

  轰鸣的机器终结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也遭到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强烈冲击。随着传统工业逐渐式微,曼彻斯特城市经济一度陷入衰退,城市面貌日益破败。如此困境,让曼彻斯特在上世纪80年代开启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痛苦转型。

  30多年的转型,曼彻斯特终于重焕“北方之都”的光彩,曼彻斯特的市议会议长霍华德·伯恩斯坦爵士近日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了城市转型和城市治理中的一系列经验。

  全英国人口增速最快

  《瞭望东方周刊》:曼彻斯特作为工业革命诞生地,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通过转型重新回归繁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伯恩斯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曼彻斯特一直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巩固了自己作为地区经济发动机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游客。

  对于曼彻斯特来说,最黑暗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制造业急剧萎缩,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在1970年到1985年之间,曼彻斯特东部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就业岗位缩减了几乎60%。

  而人口减少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51年曼彻斯特城市人口有70.31万,到2001年为42.29万,减少了39.9%。不过人口减少的趋势在近几年已经显著扭转。从上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曼彻斯特从低迷的氛围中逐渐走了出来,人们开始重塑信心,城市也有了新的愿景,商业、文化和创意产业逐渐登上城市舞台。

  在城市复苏过程中,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复苏期间,曼彻斯特曾两次申办奥运会,并最终在2002年举办了英联邦运动会,这些都为城市赢得了全球性声誉。市中心在1996年遭受爱尔兰共和军的炸弹袭击后,也被重新设计并建设。

  在2000年到2013年期间,曼彻斯特的经济增长了20%,就业岗位增加了12%。重建至今仍在继续,转型也为城市吸引了大量投资,创造出很多机会。目前的曼彻斯特是一座充满自信的国际化城市,在平衡英国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曼彻斯特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口也在增加。在2001年到2011年间曼彻斯特人口增加了19%,是全英国人口增速最快的城市,预计到2012年将增加到55.8万。

  曼彻斯特机场航线通往全球200多个目的地。2014年晚些时候,我们将开辟到中国的直航,北京建工集团参与了曼彻斯特机场商务区的项目。

  谨慎鼓励城市经济多元化

  《瞭望东方周刊》:从工业革命时代起,制造业一直是曼彻斯特的经济支柱,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萎缩,现在城市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哪些?

  伯恩斯坦:曼彻斯特单一的工业支柱的时代已经远去,最近几十年,我们一直在谨慎地鼓励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了六大产业群。

  首先是数字和创意产业。曼彻斯特的数码和创意产业群在整个欧洲范围内是第二大规模,仅次于伦敦,创造了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年增值规模达5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67亿元)。到了曼彻斯特,你会发现,我们曾经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拥有光荣历史,而现在同样也是数字化革命的先锋。按照曼彻斯特市议会的规划,2020年要将曼彻斯特建设为全球领先的数码城市,刺激数字经济发展,并为居民提供数字服务。

  其次是健康与生命科学产业,有超过200家生物制药公司在曼彻斯特设立实验室或厂房,16.3万人受雇于这一领域。

  教育产业是第三根支柱,曼彻斯特大学是全球著名的研究型学府,培养出了25名诺贝尔奖得主。教育产业在全市创造出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曼彻斯特的体育和文化产业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吸引投资和游客、创造就业岗位的催化剂。足球每年能为曼彻斯特经济作出超过3亿英镑的贡献,而两家顶级英超俱乐部,让城市在全球盛誉拓展方面受益良多。

  文化产业也不逊色,2013年的艺术节贡献了3800万英镑。

  此外,曼彻斯特还是伦敦之外主要的金融中心,包括纽约梅隆银行、互助银行集团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各大金融机构雇佣了大约22.4万人。

  旅游业是曼彻斯特经济的另一个亮点,目前是全英国接待外国游客第三多的城市,仅次于伦敦和爱丁堡。2012年曼彻斯特共接待了1030万人次的过夜游客,以及9520万一日游的游客,旅游业的经济规模达到66亿英镑。

  从足球中受益良多

  《瞭望东方周刊》:就像你说的,足球在曼彻斯特扮演重要的角色。足球对曼彻斯特来说是否有着超越体育的含义?

  伯恩斯坦:在世界上每一个地方,人们都知道曼彻斯特这个著名的城市品牌,我们也不讳言从足球中受益良多。以足球为纽带,我们与包括阿联酋和中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展开经贸往来,这些俱乐部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国立足球博物馆。

  曼彻斯特不仅是足球城,更是体育城。每年这里都要举行不少国际性体育大赛,比如顶级的室内自行车赛,以及全欧洲规模最大的10公里长跑,后者每年都能吸引上万名选手参加。

  曼彻斯特艺术节每两年一次,逐渐与爱丁堡艺术节齐名,在提升城市作为“创意之都”方面作用巨大。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曼彻斯特吸引了大量来自海外的投资,你们做了哪些工作来提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伯恩斯坦: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就外来投资项目数量而言,英国已扩大了其作为欧洲首选投资目的地的领先地位。很多外国投资者以前投资英国时,眼里只盯着伦敦,现在已经逐渐把目光投向了更多城市。

  这种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伦敦的投资机会太过拥挤,投资者间也在相互竞争;其次,曼彻斯特在吸引外资方面不遗余力,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在曼彻斯特城足球俱乐部附近区域投入了大量的开发资金,中国投资者则对机场感兴趣,我们还说服像主权财富基金这类投资者,曼彻斯特是一个配置资产的理想场所。

  为整个城市创造机会

  《瞭望东方周刊》:很多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城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曼彻斯特的中心地区和北部地区比较富,而东部则明显落后,市政当局如何应对?

  伯恩斯坦:我们的策略是为整个城市创造机会。不管是住在曼彻斯特什么位置的居民,都会确保他们得到新增的就业岗位。

  我们优先对公共服务进行改造,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得到工作的技能和知识。而当居民有了足够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后,地区发展失衡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均衡问题不仅发生在曼彻斯特,英格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英国经济是一个整体,伦敦和东南部在英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为了让英格兰西北部也得到均衡发展,曼彻斯特就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环境是个复杂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曼彻斯特一度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而工业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尤其是空气的污染。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伯恩斯坦:曼彻斯特和其他很多欧洲大城市一样,都曾遭遇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大力治理,空气污染成为历史。不过,我不敢说曼彻斯特已经完全摆脱了空气污染,也不会就这个问题对那些遇到空气污染的中国城市进行说教,毕竟环境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在曼彻斯特,市议会与100多个组织通力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市民少开机动车,多选择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对公共建筑和居民楼进行节能改造;对公众和公司进行免费培训,让他们了解一些环境友好型的举动其实意味着省钱。

  2013年市议会就成为曼彻斯特所有公共服务部门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标兵。

  我们最近还出台了未来几年的环保方案,包括要将街道上所有的路灯都换成更加节能的LED光源;推进供暖系统建设,让更多的建筑能够使用低碳的取暖方式;以及和其他组织合作每年种植4000棵树。

  《瞭望东方周刊》:市政治理中有很多难题,除了空气污染外,交通堵塞也会让经济发展付出巨大成本,在保证交通畅通方面曼彻斯特做了哪些工作?

  伯恩斯坦:和很多大城市一样,曼彻斯特也采取了让车辆缴纳拥堵费的方式来缓解过多的车流。不过相比收费,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方式是说服人们尽量不要开车进城,作为替代方案,我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不断改善自行车和步行的配套设施。

  我们把交通政策的重心放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善通勤便捷程度上,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的长期计划是在未来30年中投入10亿英镑,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修建新的轨道交通线路和开设新的公交车线路,修建自行车专用道等。

文章关键词: 瞭望财经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太原3任公安局长均被免 公安部官员接任
  • 体育西甲-梅西两球巴萨3-0 英超-曼联1-1
  • 娱乐61岁钟镇涛今日大婚 狂欢两日豪掷530万
  • 财经山西政商灰色朋友圈:培养富可敌国煤老板
  • 科技IDG熊晓鸽梦想:记者、投资与好玩项目
  • 博客罗亚蒙:北京地铁有必要调价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河南一中学规定男女拉手两次勒令退学
  • 水皮:从“渡边太太”到“中国大妈”
  • 赵秀池:金融业莫对地产落井下石
  • 凯恩斯:创业板可能出现万亿市值股票
  • 沙黾农:民心思涨 新政需要牛市
  • 叶檀:农民不愿成市民原因何在?
  • 徐斌:八月信贷数据或致全面降准降息
  • 冉学东:放松限购限贷只是拉长了周期
  • 许一力:躲在冰桶挑战背后的商业秘密
  • 马跃成:楼市相关企业面临生死一决
  • 笔夫:房地产进入下行通道了吗?